閃文書庫

第二章 五侯爭霸 蠻夷之邦:楚 (第1/3頁)

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楚人是蠻夷嗎?

好像是。

蠻夷,是相對於中國而言的。中國,就是中央之國,或中原之國。本中華史第三卷《奠基者》說過,當時人們的世界觀,是天圓地方。半球形的天扣在正方形的地上,叫“普天之下”,簡稱“天下”。正方形的上下左右,是四個海,東西南北各一個,叫“四海”。人類居住的地,在四個海的當中,叫“四海之內”,簡稱“海內”。海內或天下的正當中,叫“中國”,即天下或四海之中的邦國。住在中國的,是諸夏或諸華,即華夏。東西南北的“非華夏民族”,細分則東曰夷,南曰蠻,西曰戎,北曰狄;統稱則叫夷,或蠻夷,或夷狄。所謂“攘夷”,便包括了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1154Y.jpg"/>

圓形之內叫天下,方形之內叫海內,方形之中也叫中國。

華夏與蠻夷或夷狄,差別主要在生活方式。按照《禮記·王制》的說法,東夷和南蠻“不火食”,即不吃熟食,生吞活剝;西戎和北狄“不粒食”,即不吃糧食,只吃肉類。至於服飾,東夷“被髮文身”(被讀如披,意思也是披),即披頭散髮,身上刺青;南蠻“雕題交趾”,即額頭刺青,光著腳丫;西戎“被髮衣皮”,即披頭散髮,不穿絲綢或麻布,披獸皮;北狄“衣羽毛穴居”,也是不穿絲綢或麻布,還住在洞穴裡。其實還有吳和越,是“斷髮文身,裸以為飾”,即剪斷頭髮,身上刺青,不穿衣服。[14]

顯然,華夏與非華夏民族的差異,是文化的。但在當時“中國人”眼裡,卻等於開化和不開化,文明和野蠻。

這並非沒有道理。

事實上,用火、農耕、養蠶業和紡織業,都意味著生產力的進步。用火則熟食,農耕則粒食,養蠶則衣帛,紡織則衣布。因此,茹毛飲血,不吃糧食,不穿衣服,身披獸皮,不會蓋房子,都是落後的表現。至於文身和刺青,則是原始時代的風氣。所謂“被髮文身,以像麟蟲”,正說明這些民族還停留在生殖崇拜或圖騰崇拜階段,沒有跨入文明的門檻。[15]

文明是對野蠻的鎮壓,而這種進步是要有標誌的。對於華夏民族來說,這個標誌就是束髮。因為對頭髮的約束,即意味著對自己的約束,而且是道德的約束。因此,斷髮和披髮,都是不文明的,甚至不道德。赤身裸體和刺青文身,也如此。因為要顯露刺青和文身,就不能穿衣服;而如果一絲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春遲早晴[先婚] 火影:我的寫輪眼能鑲嵌無限寶石 柳念慈 農家喜事:潑皮相公太撩人 萌妻來襲:老公,抱一抱 重回九零高考後 回檔人生-妻子的備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