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五四運動,中國文化真的完了。因為十九世紀的中國文化,已在最腐朽的政治一文化生態牢籠中奄奄一息,不拆除這種牢籠,再有多少文化英才也只能像郭嵩燾那樣屈死鄉野而罵名喧騰。變革,乃至裂變,是中國文化要想繼續生存的必然選擇。中國文化終於作出了這種選擇,是它仍然蘊藏著高貴生命力的證明。
我想請大家討論一下,在辛亥革命之後,中國文化有哪些事,值得我們記憶?
王牧笛:甲骨文的破譯發現了歷史上的商代,敦煌莫高窟的發現,意義都很大。還有西方文化,比如油畫、話劇、外+國音樂等的傳入。
呂帆:廢除科舉,開始使用白話文。
一些新式學校也大量出現,國民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的提高。還有像胡適、嚴復這些新學者的湧現,民主與科學的提倡,與北京大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這兩位先生遺風的影響。
另外就是在這種思潮影響下,我們有很多留學生出去學習了新知識,回國報效。
餘秋雨:好,我們還是投個票吧,大家把辛亥革命前後的文化事件按其重要性寫在紙上,然後統計一下,列出一個排名次序來。
王牧笛:秋雨老師,投票的結果出來了。排名第一的是創辦《新青年》,提倡科學民主;
排名第二的是推廣白話文;
第三是大量興辦新學校;
第四是破讀甲骨文,一個偉大的商代浮出水面;
第五是發現敦煌石窟;
第六是廢除科舉;
第七是派遣留學生;
第八是以胡適為代表的新派學者的出現;
第九是魯迅、郭沫若、周作人、冰心、徐志摩、林語堂等作家的出現;
第十是引進油畫、話劇和外國音樂。
餘秋雨:感謝你們羅列得那麼齊全,可見你們對這個中國文化的重要轉型期還是很關心的,而不是像有些學者,眼睛裡只有古文和外文。
排名次序,也大體合適。這些事情,是一種系統聯動,每一項分開來看似乎都有點匆忙和粗糙,但加在一起卻阻止了中國文化的整體潰敗趨勢,開始了對新文化的尋求。
讓我們對當時的文化學者表示深深的敬意,而不要站在今天的文化高度去嘲謔他們,指責他們。應該明白,他們雖然有不少侷限,但在整體上比今天的中國知識分子高尚得多,勇敢得多,也深厚得多。他們在國恥的焦躁中沒有選擇躲避,而是立足文化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