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td></tr> <tr> <th scope="row">天寶元年</th> <td> </td> <td> </td> <td> </td> <td>8,348,395</td> <td>45,311,272</td> <td>《冊府元龜》卷486,《通典》卷7</td></tr></tbody> </table>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在國內厲行節約,百姓休養生息,社會秩序穩定,唐的經濟和人口逐步增長。
站在這個立場,我們就得重新評價貞觀之治。
事實上,貞觀之治是典型的人治,它的成功主要由於太宗和魏徵。如果魏徵遇到的是隋煬帝,早就人頭落地;如果太宗身邊都是封德彝,也難免重蹈覆轍。玄武門之變前,封德彝向李世民大表忠心,卻又暗中充當李建成的鷹犬。這事直到他死後才暴露出來,讓唐太宗大吃一驚。[43]
人,又怎麼靠得住?
太宗自己也靠不住。貞觀初年,他確實謙虛謹慎。到了中期,就開始驕傲自滿。就連他表揚和推崇魏徵,也未嘗沒有自鳴得意的成分。貞觀十二年(638)三月,唐太宗在五品以上官員的宴會上將佩刀賜給魏徵,然後又問了一句話:朕這些年的政務跟以前相比,怎麼樣啊?
顯然,他是想聽到吹捧。[44]
魏徵卻說:威德所加今非昔比,人心所向今不如昔。
唐太宗目瞪口呆。
他說:怎麼會呢?
魏徵回答:貞觀初年,陛下唯恐聽不到忠言,總是千方百計地引導,興高采烈地聽從。現在雖然也能聽取意見,卻總是勉勉強強,面有難色,當然比不上從前了。
唐太宗悵然若失:人真是難得自知之明啊![45]
難怪魏徵去世後,唐太宗會這麼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撒手人寰,朕失去一面鏡子了。[46]
但,這樣的鏡子,豈非可遇不可求?
因此,靠得住的還是制度。
事實上,隋唐正是一個制度創新的時代。這一創新始於開皇年間,成於貞觀之治,是幾代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它的豐富內容,是我們馬上就要講到的。
現在則不妨先做小結:壯麗輝煌的隋唐,是許多人共同締造的。隋煬帝打通了南北,唐太宗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