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來攘往的貿易港,因此宋代率先在九七一年於廣州設市舶司。不同於唐代僅在廣州設市舶使,接下來二十年內,宋朝政府又在杭州、寧波等南方港口設市舶司,足以證明國際貿易的稅收對這個新朝代有多重要。
北宋時期,泉州經濟己經十分繁榮。皇佑年間(1049年-1054年)「泉州城內畫坊八十,(全境)生齒無慮五十萬」,是全國絲織中心之一,與杭州並稱一時之盛!所產綾羅綢緞和絹傘絹扇與青白瓷器、生鐵、銅鼎、鐵針、銅瓦以及糖、酒、茶葉、桂元幹、桂林幹、紙張等,都是出口外銷商品。造船技術更加精良,已能造出遠洋大海舶。
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宋朝政府在泉州設定福建市舶司「掌蕃貨、海舶、徵榷貿易之事」,推動刺桐港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到北宋後期,泉州的對外通商貿易已涉足31個國家和地區。
有海貿,國家所收商稅當然極豐厚。
宋代的稅務官設定了三種新稅。首先,在船進入港口後,官員會上船估算貨物總值。他們會徵收一部分充公,通常是貨物總值的十%到二十%。直接徵收制讓官員得以取得中央政府——其實就是皇帝和皇親國戚——需要的物品。
再來貿易官員會針對「細貨」,即珍珠、大象牙、龍涎香等高價舶來品收第二種稅:以低於市價的人為費率收購。這種規定就是授予政府獨佔所有精緻物品的權利,而宋代貿易官員也為這類商品在全國各地設立市場。這類商品大多落入批發商之手,不過個人也可以小規模採購。
第三種稅是針對其他「粗貨」,或大宗貨物收取,通常是較大批的香木。外國商人一付完粗製品的稅,便可直接把東西賣給中國買主,有時就在碼頭邊開賣。
所以後世有人說,若非宋朝有長期對外國海上貿易,絕對支援不了大宋朝自自從與遼國訂立宋遼澶淵之盟後的以歲幣換和平國策。
大宋朝若像後世大明這樣搞法,因為禁海反而引致海貿的龐大利益被少數鄭芝龍之類海盜軍閥掌控,令大明後期財政嚴重不足,最後連支援軍隊正常發工資都做不到,大宋也可能早就經濟完蛋了。
南宋時期,皇室偏安,泉州距杭州較近,所造海舶船身巨大,裝置齊全,乘航平穩,加上舟師水手善於識天象,辨水道,並用指南針導航,所以海舶一直稱雄於海上,成為南宋政府海上交通要地和重要的經濟補給來源。據《諸蕃志》記載,泉州其時已與海外58個國家和地區有通商往來,「漲海聲中萬國商」,使刺桐港進入一個空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