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親有術,尊賢有等”,也就是認為愛人要有親疏厚薄的區別,而且是由己及人的關係,從愛我的親人再到愛他人的親人。墨家提倡“兼愛”,主張愛人要“遠施周遍”,不應該有親疏厚薄之分。
餘秋雨:儒家恰恰不能接受“無差別之愛”,所以孟子很不客氣地批評墨家說,你們難道能把一個陌生人當做自己的父親那樣來愛嗎?難道能把父親等同於陌生人嗎?那豈不是取消父親?取消父親是“無父”,“無父”的人就是禽獸。這種批評很激烈,脫離了儒家溫文爾雅的風貌,有點上綱上線了。那麼,我要問大家,儒家如此強硬地講究有等級的愛,原因何在?
王安安:儒家遵從周禮,孔子說“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周禮本來就是一套等級分明的價值與行為標準的體系。在這個體系的影響下,儒家的倫理觀不可能不“愛有差等”。
王牧笛:我覺得儒家的很多思考是以“家”為起點的,墨家則像是從一種類似共產主義社會這樣一個互敬互愛、絕對平均主義的社會為思考出發點。儒家的“仁愛”和墨家的“兼愛”表面上看起來矛盾,其實他們並沒有在一個交鋒點上。“仁愛”適合於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社會組織形式,而“兼愛”更適合墨家學派這樣一個由鉅子領導的半宗教化的團隊。
叢治辰:我認為儒家講究有差等的愛,是源於現實可操作性的一種思考。愛這種東西是需要訓練的,需要推此及彼,由近及遠,因此自然產生一種級差。首先是愛你的親人,愛你的朋友,愛你的同事,然後再推遠到愛陌生人。但如果不管是對一個陌生人,還是對一個熟悉的人,乃至對你的父母,你的愛都是同樣的,做到“兼愛”了,即使不能斷言你是虛偽的,那麼其實也很難真正做到。
餘秋雨:都說得很好。你們的水平,已高於外面不少學者對同類問題的討論。你們的優點是抓住了事情的“簡單理由”。“簡單理由”也就是“基本理由”,很多學者抓不住,只能靠引經據典、晦澀言辭來掩蓋。一切低智狀態總是以高智狀態來裝潢的,但真正的智者不喜歡雲遮霧罩。
安安認為,儒家有等差的愛,出於他們的理想體系;牧笛認為,出於他們對社會的關注重點;治辰認為,出於他們對於可操作性的設計。這三方面,都說到了儒家做這種選擇的合理性,都沒有說錯。
但是,產生的理由不等於產生的後果。儒家有等差的愛的後果如何?這是對這種理論的最好檢驗。由於儒家一直受到尊崇,因此這種後果也就有了兩千年的聚集。如果要看當年墨家批判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