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種柄的截面是橢圓形以便掌握,稱作“積竹柄”,就是以木棒為芯,外貼多片竹片。它的特點是有彈性和韌性,耐用,剛柔相濟,堅忍不折。最近看《三國演義》電視劇,那些士兵的槍都是一支剝了樹皮的木棒連著一個鐵槍頭,呂布戟的那根木棒還是曲的呢,好差勁啊!
步兵的戈、矛,柄比車兵的短,大致80公分,單手使用,另一隻手可以執盾(稱為“幹”——所以你知道“干戈”是什麼意思了)。
商朝時候曾有青銅刀而沒有青銅劍,到了東周春秋時代,刀卻變得很少見,而成了劍的時代。這是因為青銅器不適合鑄成刀。刀的作用是劈砍,但青銅材料脆硬的弊端,使它不利於劈砍,砍勁大了就斷。所以,春秋時代少有青銅刀。春秋時代的青銅劍也不利於劈砍,劈大勁了就斷,都是用尖兒捅。且只以五十公分為宜,很短,才一尺多長,劍長了更容易斷為兩截。後來,秦始皇的劍估計是鐵的,鐵柔韌性好,不易脆斷,所以劍長可增到一米四,被荊軻襲擊時,長得都拔不出來了。後代劍的標準長度,以垂手倒持把柄,劍身上擎,劍尖抵達眉毛為宜。過短了,打架吃虧,過長了,掄起來削自己腦袋(李連杰小時候個子矮,練劍,被劍傷了腦門兒——據說)。
針對這些冷兵器的防護手段就是鎧甲。金屬鎧甲在出春秋時代極為稀少,秦穆公在韓原大戰中身穿七層甲還能站立起來,是因為那是皮甲。按照製造規格,一領皮甲由不同形式的一百八十三片小牛皮塊塊編成,用絲帶子編聯成幅,構成甲身、甲裙和甲袖三部分。外表面塗有一層比較厚的生漆,上用紅色礦物質顏料彩繪獸頭,用以嚇唬敵人。春秋時代的甲和頭盔都主要是皮的,一頂頭盔一般由不同型式的十八片皮片編成。
春秋的戰車兵不需要亂跑,站著就行了,所以裝甲比那些需要奔跑的步兵要沉重一些:在皮甲的小塊塊上面,釘上青銅鍛打的小片片或小泡泡,一般集中在胸部、背部和甲裙區域性,加強防護能力。戰車上的三個戰鬥員的甲冑還不一樣。御手採取跪姿,不能參與搏鬥,所以甲冑格外的嚴。他兩臂平伸拉著馬韁,所以胳膊上的甲一直到手腕,甚至還有舌形護手,甲片較小,以便臂部活動,頸部立有堅硬的領盆,隨身佩帶衛體短劍。車右、車左就略少一點,因為需要揮舞格鬥,所以胳膊上無甲,頸部也低。
所有這些甲具,都屬於皮甲範疇。而鎧甲則專門指鐵甲,那是未來鐵器時代的事情。即便在未來,也多用皮甲上面裝訂少量鐵片,而不是整個鋼鐵打造。整個的鋼鐵甲冑,是歐洲騎士們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