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而王庸灝從帛書上看到的資料卻顯示,科傑叢山底下埋著的應該是太甲,也就是太甲墓,作為商朝的掌權者,好歹也是個皇帝,墓室不可能這麼平平無奇,況且商朝要比漢朝久遠的多,兩者根本沒有什麼共通之處。
所以他第一時間做出了猜測——這可能是個嫁接墓。真正的太甲墓,很有可能就在這個漢墓的正下方,至於是否已經遭到了破壞,就不得而知了。
流行於兩漢至魏晉時期的墓葬形制,墓穴主體分前後兩室,前室往往有儲物的耳室,多為磚券墓,細分可以分為墓門、墓道、天井、二道墓門、後室組成,東漢時期達到最高峰,前室和棺室,往往裝飾有壁畫和畫像磚。
在後世,由於各朝文化不同,百家林立下,太甲這個在歷朝中口碑並不是特別好的君王之墓並沒有被精心儲存,而且嫁接墓這種事實際是很常見的,多發生在一些亂世的皇帝之家中,但兩漢時期文化比較統一,這種情況還是很少見的。
王庸灝進了耳室後並沒有繼續往前走,他決定看看這裡放了什麼,也許會有進一步證明墓主人身份的陪葬品,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耳室裡壓根沒有擺放什麼珍品,反倒角落裡堆積著一個又一個陶罐,封口處壓著一塊雕刻了某種神秘象形文字的蓋子。
這一幕在當時看來是有些詭異的,因為每個罐子都隱約散發著一種臭味,而且從外形上看,基本可以確定是太甲那個年代的陶器。
由於商朝歷史很長,現代認為有將近六百多年,所以它的文化面貌都比較清楚,而且商朝的陶器前後差別較大,在王庸灝的記憶中,往往把它分為三個時期來介紹,一種是商朝早起的陶器,一般以泥質灰陶為主,二就是商朝中期的淘氣,以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最多,佔同期時期陶器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也就是兩處耳室中擺放的這種陶器,至於商朝晚期的陶器,大多會摻雜一些泥質紅陶,屬於十分少見的型別。
王庸灝多年下地的直覺告訴他,這些罐子裡可能封了什麼珍貴的東西,說不定有什麼考古價值,或者說與蛇形玉匙有關的證明。於是他叫上勾宏毅和岑川兩人,從壘起來的罐群中小心翼翼搬了一個陶罐下來。
但當他們費盡心思開啟蓋子的時候,卻發現罐子里根本不是什麼物品,而是一個風乾了的人頭。
這些人頭被封進去的時間應該已經很長了,它並不是那種墓裡的純骷髏,而是有一些爛掉的肉黏在上面,耳室中的腥臭味就是從這玩意兒身上傳出來的。
當時三人將這個人頭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