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之王,放到今天,那就是正國級的大老虎。
慈禧太后用人,貪不貪汙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聽話”,威脅不到自己的權力,便命世鐸當了領班軍機大臣,重組軍機處,並吩咐禮親王世鐸有“緊要事情”要同醇親王奕譞商辦。
禮親王世鐸的祖上,是清太祖的二兒子代善,很早內佐國政,外統重兵,差一點就當了大清國的皇帝,但一生遭受他的八弟皇太極壓抑,好幾次差點被幹掉,世鐸深知皇權都帶著血腥,吸取祖上教訓,樂意做一個沒主見也不敢有主見的親王。於是,軍機處的事務,除了大臣們什麼時間可以去上廁所以外,都成了緊要事件,他最喜歡對醇親王奕譞說的兩句話就是:“這事,醇親王你怎麼看?”等醇親王一發表意見,他又說:“醇親王,你說得對,就這麼辦!”
醇親王雄心勃勃,能力也不錯,和恭親王不分伯仲,是清朝的鐵帽子王之一,咸豐帝死後,二十一歲的他配合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受到重用,領侍衛內大臣,管理神機營,他的勢利也很龐大,時稱“神差”,當時他算得上大清國的“四號人物”,僅次於兩宮太后與恭親王。但1875年,三十五的他,正值壯年,幹大事的年紀,在政治前途上卻受到了致命的打擊——慈禧揹著醇親王選了他的兒子載湉當了皇帝,即光緒皇帝。
兒子當了皇帝,不是大好事嗎?為什麼醇親王的政治前途反而毀了?
原來,清朝的皇位繼承,有自己的遊戲規則,其制度承大明,最開始是“嫡長制”,即在所有皇子中,由皇后所生的皇長子繼承,皇太極就是一例。到了康熙年間,康熙大帝身體好,和妃子幹事也很積極,皇子眾多,太子數度廢立,九龍爭位,兄弟相殘,最後四阿哥胤禛登位,也就是雍正皇帝,他覺得“立賢制”比較好,不然像他一樣文武雙全的皇子當不了皇帝就可惜了。於是清朝的皇位在“嫡長制”的基礎上增設“立賢制”:即在諸皇子中,由皇帝選賢者,留遺詔在正大光明匾後。而不管是“立長”還是“立賢”,按照大清的祖制,親王的兒子以外藩入繼大統,也就是當皇帝后,父親必須迴避,做一個賢(閒)王。
1875年,同治皇帝病危,當時熱門皇位繼承人有三個。同治皇帝沒有子女,就不存在立長或立賢的糾結,按父死子繼的正統原則,奕、載、溥輩排下去,入繼大統的應該是“溥”字輩。最正統的繼位人選,是道光皇帝長子奕緯的長孫溥倫,一幫清流大臣和宗室鼎力支援,手握重兵的左宗棠也被拉攏。
溥倫當時還是在吃奶的嬰兒,朝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