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是對手,經過兩個小時的苦戰,騎十五團很快傷亡殆盡。
可是兩個小時也不是白折騰的,利用這段時間,騎六師主力奉命趕到,迅速拉起第二道防線,在暫時擋住日軍攻勢的同時,也為朱可夫用兵籌策創造了更為充裕的空間。
朱可夫早已設計出了一套組合拳,但他必須得到一個人的同意。
蘇軍早期實行的是單一首長制,即部隊的所有權力和責任都集中在軍事主官一人手中,但在肅反進入極盛時期後,蘇聯以雙重指揮制度代替了單一首長制。雙重指揮制度也叫“政委最終決定製度”,按照這一制度的規定,部隊長的所有戰術計劃和決定,都得提交同級政委同意,軍事主官的一切指令和作戰命令,都必須兩人共同簽字才行。
朱可夫的境遇不錯,或許因為是“欽命”的原因,他與軍政委尼基舍夫的關係處得不錯,尼基舍夫對朱可夫的整套方案完全同意。
朱可夫決定將位於東岸的裝甲兵團抽回,集中主力消滅西岸之敵,在此之前,他採用的手段是轟炸浮橋。
正從浮橋上透過的是河西兵團的二線部隊,松本及其衛生隊也在其中。在蘇軍炮兵陣地發威後,浮橋周圍被炸到水柱沖天,煙霧加上水霧,灰濛濛的什麼也看不見。
落到浮橋上的炮彈直接製造出炸穿炸塌的效果,這時候就需要工兵冒死下水修補。剛剛修好,轟炸機又來進行俯衝投彈,把在河邊等待渡河計程車兵嚇得一愣一愣的。
為了對付轟炸機,日軍在岸邊架起了高射機關炮,這才減少了轟炸機的威脅,使得二線部隊得以陸續過河。
蘇軍的這次轟炸雖然未能把日軍二線部隊攔在東岸,但已成功地使河西兵團前後脫節,一線和二線部隊的間隔達到了六公里左右。
與此同時,蘇軍裝甲兵團奉命加快向西岸移動。
1939年7月2日下午3點,小松原向戰車團長安岡正臣傳達了一個重要情報:河東蘇軍正陸陸續續地向河西撤退。
安岡負責指揮河東攻擊兵團,該兵團除戰車團外,還包括第二十三師團所屬的山縣聯隊以及一個野炮兵大隊。按照計劃,河東兵團應在7月3日拂曉發起正面攻擊,但小松原建議安岡,可以派山縣聯隊提前追擊,否則將失去戰機。
安岡與小松原在陸軍大學時是同班同學。他聽後懷疑蘇軍不會這麼快就撤往河西,以為一定是老同學求功心切,犯了急躁病,因此起初沒敢輕舉妄動。
過了一會兒,一架日軍偵察機飛臨諾蒙坎上空,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