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
「站在父母的角度,孩子學習是為了自己,可站在小孩的立場,我學習確實還是為了你們。或許以後進入社會會體會更深,但現在的我確實不愛學習,每次做卷子做不出題的時候都很想撕掉卷子。讓我堅持下來的動機,並不僅僅是那一萬塊錢,而是你們驕傲地和別人誇獎我的樣子。
我想變成讓你們引以為傲的孩子,為此我付出努力了,我也希望在我努力前進的時候,你們可以信任我一點,站在我的角度考慮考慮事情。
我知道,你們擔心我養成不好的消費習慣,但我總是想嘗試一下,不僅僅是為了花錢享樂,也是想學著管理錢財,甚至研究怎麼樣賺錢,看看這筆錢我能用多久。」
——提出自己的訴求。
「你們可以給我開一張銀行卡,第一學期先給我五千,剩下的幫我存起來,我正好看看自己的自控力如何,是否真的可以錢生錢,還是隻是用來消費。如果我的消費觀真的有長進,希望爸媽也能信任我一點。」
——各退一步,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這是一段詳細版的表達,放在真實情境使用的時候,可以簡化一些。
試想,假如你們是父母(那種特別不講道理、把孩子當猴耍的不算在內),面對一個遇到衝突就大哭大鬧的孩子,和一個在有衝突的時候認真解釋、積極解決問題並提供方案的孩子,你們更願意相信哪一個?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面對「變」應該如何調整溝通方式的案例,經常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上文的方案我曾在現實生活中指導過一個擁有類似訴求的小孩。小孩在和父母仔細溝通後,不僅拿回了屬於自己的獎勵,而且父母額外贈送了他一臺新手機,作為他到了大學後依舊不忘自我約束的獎勵。
在明確了彼此的訴求後,即使真的出現「出爾反爾」的情況,溝通也同樣可以解決問題,緩解衝突。
當然,不可否認,溝通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如果對方就是一個不講道理的人,那麼即使溝通也沒什麼意義。但是,如果一開始就預設了對方一定是個無法溝通、不講道理的人,並拒絕思考,那自己正在做的,不也是「不講道理的事情」?
許多人之所以為「變」而感到痛苦,在於他們認為,「已經達成共識的,就一定會做到,而且不會改變」。
問題是,計劃尚且趕不上變化,更不用說那些日常溝通中產生的共識、承諾了。
即使是最優秀的人,同樣無法保證能夠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