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餘秋雨:今天我想先聽聽大家對墨子的印象。不必準確把握,只講印象就可以。印象,也許是古人在今日世界的最終歸宿。
王牧笛:墨子的外貌似乎比較疾苦,是一個勞苦大眾的形象。孟子說墨子禿頂,腳後跟由於經常走路是破的。莊子說墨子腿肚上沒有毛,也沒有肉,也就是我們說的骨瘦如柴。魯迅寫小說,寫到墨子時,說這個人臉很黑,像個乞丐。
郭戰偉:墨子可以手腦並用,他一有想法馬上就會付諸實踐。準確地說,墨子不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行動者、實踐家。這在諸子百家中非常少見。
王安安:墨子是一位仁者,也有孤膽遊俠的氣質。即使大家都不理解他,他還是能夠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僅“言必信、行必果”,而且為了信仰可以拋棄七情六慾。
餘秋雨:能不能把他與我們說過的幾個思想家作一個對比?
王牧笛:不妨打個比喻,如果孔子是一隻獅子王,墨子就是一匹領頭狼。孔子強調某種高貴的生存態度,在這種高貴的姿態之下,對民眾難免產生疏離之感。而墨子本身就來自民間,代表著平民化的生存態度。總的來說,我覺得墨子比孔子更有包容的生存態度,生存能力也更加頑強。
餘秋雨:關於墨子,我的第一印象是顏色——黑色,“墨”就是黑色。如果說其他的諸子百家都是用自己學派的理念和職能來命名,那麼,墨家則用一種顏色發言,而這個顏色恰恰是他姓氏的色彩。馮友蘭先生、錢穆先生都做過考證,墨子堂而皇之地用“墨”作為自己的姓氏,作為自己學派的名號,也就是承認自己代表著社會底層。“墨”,一方面指黑衣、黑膚、黑臉,社會底層的形象;另一方面又說“墨”是當時的一種刑法——墨刑,代表著比社會底層更艱苦的刑徒。
1928年,有一位叫胡懷琛的先生,提出墨子一定是印度人這個觀點,這在中國學術界引起過一段爭論。胡懷琛先生的理由是墨子流傳最廣的姓名“墨翟”,墨不是姓,翟也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蠻狄”的同音轉借,這兩個詞都是對不知名姓的外國人的一個稱呼。在當時中國對外國瞭解不多,覺得一個黑色的外國人,當然就是印度人了。而且,墨子的“兼愛”思想很有佛教的影子。但是佛教的太虛法師認為墨家的學說不太像佛教,而像印度本土的婆羅門教。有人便順著這個勢頭進一步推理下去,比如衛聚賢先生,他提出不僅墨子是印度人,老子應該也是印度人。還有金祖同先生,他提出墨子應該是阿拉伯的伊斯蘭教徒。看到這些爭論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