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戀愛中的男人》取材於真人真事。人非普通人,事非平常事,因為這是七十四歲的歌德在療養勝地馬林巴德愛上十九歲的姑娘烏爾莉克·封·萊韋措的故事,不朽的《馬林巴德哀歌》就是從這未果的愛情綻放出的藝術花朵。馬林巴德的故事在德語文學圈內幾乎路人皆知,同時也是歌德研究中的一大懸案。人們明裡暗裡總想知道歌德為何“老不自重”,為何“晚節不保”。一百年前,托馬斯·曼就想以“歌德在馬林巴德”為題寫篇小說,後來卻因為某種顧慮而改弦易轍,寫出了中篇傑作《死於威尼斯》。也許是巧合,喜歡跟托馬斯·曼唱對臺戲的瓦爾澤偏偏在托馬斯·曼留下的創作廢墟上搞起了建築。2007年夏,八旬老翁瓦爾澤全力以赴投入了歌德小說的創作。他寫得異常順手,也異常投入,他幾乎是在情感沸騰和情感地震狀態中寫作,以致擱筆之後好長一段時間裡,他的心情都無法平靜,他的情感也無法冷卻。但是他沒有白費功夫,也沒有浪費感情,因為他把“歌德在馬林巴德”的故事變成了一部出版前就好評如潮、上市之後又持續熱銷的愛情小說。這本小說不僅讓本來就喜歡瓦爾澤的讀者和評論家欣喜若狂,不僅讓中立的評論家和讀者發出讚歎,甚至連此前與瓦爾澤勢不兩立、與他處於熱戰或者冷戰狀態的機構和個人也跟他握手言歡……
《戀愛中的男人》為何如此成功?這個問題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說它複雜,一是因為好作品都以多義性為標誌,寫得越好的小說,涵義就越是豐富。好的作品全都拒絕單一和最終的闡釋,全都歷久彌新,常說常新。再者,文學閱讀就是讀者與文字的精神碰撞,同樣一個文字,在跟閱歷、知識、情感、趣味各不相同的讀者碰撞的時候自然會迸出不同的精神火花。有的火花還會讓作者本人瞠目結舌。簡言之,成功的作品總讓人一言難盡,偉大的作家都是“說不盡的莎士比亞”(是歌德最先喊出這不朽的口號)。說這個問題簡單,是因為成功的文學作品必然是表達了千萬讀者的心聲、引起千萬讀者共鳴的作品。儘管《戀愛中的男人》的主人公是偉人歌德,儘管它講述的是年齡懸殊的老少戀,但是愛情和人性的本質依然在戀愛中的歌德所經歷的天堂地獄、在歌德的愛慾引發的人性光輝和人性陰暗中若隱若現。讀著歌德的故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