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書庫

3 (第2/2頁)

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表示原則上同意伊藤提案,但提出兩項補充:

一、同清政府進行談判,不管其是否同意,不看其結果如何,我國派往朝鮮的軍隊決不能撤回。

二、如果清政府不贊同我國的提案,帝國政府應以自身力量擔當促使朝鮮政府進行改革之任。

提案經首相上奏,獲得批准。

這件事陸奧曾大吹大擂,認為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為什麼估計清政府不會贊成共同改革呢?因為陸奧確信,清政府對朝鮮肯定要堅持宗主權,只能由它來改革朝鮮、指揮朝鮮。

清政府有這種想法是很明顯的。因為認可了同日本共同去改革,不啻否認了對朝鮮的宗主權。《蹇蹇錄》中寫的是“十之八九”,實際上,陸奧肯定是認為清廷百分之百不會同意。

日本的報界也不斷地煽動強硬論調,甚至挖苦說:“大概不是為了搞一次閱兵式,才派兵去朝鮮的吧!”

陸奧外相把這次內閣會議的決定照會給中國公使汪鳳藻,是在6月17日。汪公使立刻電告天津:“日誌(日本的意志)在留兵協議善後。其佈置若備大敵,似宜厚集兵力,隱伐其謀。”

汪公使建議:“事已至此,應集結兵力,以備日本。”然而,李鴻章不認為這是上策。

次日,袁世凱也給李鴻章發來長文電報,提出:倘若日本無撤兵之意,中國也應增兵。“日本知道今年我國有慈聖(西太后)之慶典,以為我國必然忍讓。如果看出我方準備大舉,或可易於結束。請先調水師速來,嚴加防備,然後陸續派來陸軍,以為後備。與此同時,請各國駐我國公使從中斡旋,或可不致立即決裂。”

袁世凱當然很清楚李鴻章不願開戰,所以說服他一邊增兵,派遣海軍,一邊在各國外交官中活動,多做些工作,這樣才可能避免戰爭。

這期間,日軍不斷在仁川登陸。大鳥公使的呈文在6月15日送到內閣會議上,內容是:

讓四千名士兵侵入漢城的理由難以找到,日本政府的這種措施只能有損於外交關係,若政府為實現出兵之素志,具有應付一切後果之決心,則不必顧及。

陸奧覆電說:“我軍駐留漢城乃最高目的,不惜採取任何藉口。”

日本在朝鮮的負責人軟弱,而本國政府的首腦極強硬。中國正相反,在朝鮮的袁世凱不斷催促派兵,而天津的李鴻章則是儘量迴避。

就鬥爭意志來說,雙方的中樞部門從一開始就有很大差別。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天命世子爺 尋龍破天 視窗 南方紀事 死亡QQ號 青梅難哄,木頭將軍哭唧唧求複合 精靈,我真的是一個農場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