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書庫

第三十三課 中華文化為什麼會接納佛教 (第2/3頁)

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不乏打動人心的故事啊。但我記得秋雨老師曾經在哪裡說過,佛教的特點在於它是真正意義上的對人生本身的關注。也正是因為這個,所謂的“至高”和“至低”的目標它都能達到。“什麼是人生,什麼是快樂?”這些終極問題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有意義,能回答這些問題的只有宗教。我不得不說,這正是中國本土文化從未真正面對過的問題。

餘秋雨:你們各位觀察的角度不同,但都說到了點子上。我綜合一下,那就得出了大家都能接受的結論:佛教既填補了中國本土文化在傳播上的重大缺漏,又填補了中國本土文化在內容上的重大缺漏,它的進入,是必然的。

但是,這畢竟是人類兩大獨立文明之間的磨合,有一段時間,“磨”得相當費勁,“合”得頗為艱難。這個過程,我們如果放開討論起來,話題又多又複雜,會耗費太長的時間,那就讓我匆匆概括幾句吧。

我想大家都聽說過中國自北魏太武帝開始曾出現過幾次“滅佛”事件。由於事情由朝廷發起,對佛教造成的傷害很大。有些歷史學家過於強調了道教在這些事件中的作用,那對道教是不公平的。道教是一個純粹的中國宗教,它的創立和佛教在中國的立足幾乎同時。道教既有深厚的文化淵源,又有廣闊的民間背景,一開始就有不小的社會號召力。在統治者眼中,道教很容易與黃巾起義這樣的農民運動連在一起,因此也曾受到統治者的禁錮。到兩晉時期道教重新有機會興盛時,佛教已經非常壯大。這就產生了兩種宗教之間的對立情緒,那個太武帝就由信奉佛教轉而信奉道教,又懷疑佛教與農民起義有聯絡,就下了禁佛令。其實,後來統治者的滅佛、禁佛,有時又是與打擊道教同時進行的,常用的理由是僧、道人員太多,作為一個龐大的非生產人口而成了社會負擔。

佛教在文化上遇到的真正對手,是儒家。佛教的“出家”觀念與儒家所維護的家族親情倫理嚴重對立,更沒有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了。按照佛教的本義,這種抱負是應該看空、放下的。由此可見,儒家不是在具體問題上,而是在“綱常”上,無法與佛教妥協。而且,從孔子開始,儒家對於堯、舜、禹、夏、商、周時代的王道多有寄託,而那時候佛教都還沒有傳人。哪個皇帝的滅佛命令,到太子接位就能廢除,但儒家的綱常卻很難動搖。你們都讀過的韓愈的《諫佛骨表》,就是代表著儒家文化的基本立場在對抗已經很強大的佛教。

這場對抗的結果如何呢?大家都知道,既沒有發生宗教戰爭,也沒有出現你死我活之後的重大湮滅。佛教進一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意外穿越為深淵意志,向諸界開戰 全球絕地 你濃我濃逍遙遊 正道劍仙是反派 全家不仁!她抄了滿門嫁權臣 彪悍屠戶女,嬌養讀書郎 聽說權相想從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