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1963年“王牌雙封面”版《火焰的俘虜》和《託倫之塔》的兩個封面。封面畫作者是埃德·艾姆許維勒。王牌圖書公司榮譽出品。
1964年,隨著22歲生日日益臨近,塞繆爾·德拉尼意識到,儘管從19歲起至今已經創作並出版了5部長篇科幻小說,但他從未有過成為科幻作家的念頭。可不知怎地,他已經是個科幻作家了。在過去的4年間,他目的明確地又創作了4部野心勃勃的科幻長篇小說,這些小說微妙而又聰明地反映了全球範圍內的一段變革時期的現狀。因為科幻小說設定的背景都是一個想象中的未來,所以在寫作時總是能夠反映當時當地的情形。到1968年,德拉尼被認為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科幻作家。“在當時,針對這一頭銜的競爭十分激烈”。的確如此,阿瑟·克拉克、菲利普·迪克、厄休拉·勒古恩,還有詹姆斯·格雷厄姆·巴拉德,還有很多其他作家,都處在各自的創作高峰期。
就是在那個時刻,德拉尼在遠離科幻創作的同時,又極大地拓展了科幻寫作的可能性,他花了7年時間,於1975年完成了他的另一部小說《達爾格倫》(Dhalgren),這是一部長達879頁的後現代大部頭作品。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個想象中的美國中西部城市,名叫貝婁娜,在一場撲朔迷離的災難之後,那裡的居民全都搬走了,電視、廣播和電話訊號都無法接入。《達爾格倫》最終的銷售量超過了百萬冊,其讀者也不是普通的科幻讀者。然而,科幻圈內部對這本書的評價經常是負面的,而且有些還表現出深深的敵意。
在這之後的1976年,德拉尼又完成了一部長篇科幻小說《特萊頓》(Triton),1984年完成了讓人迷惑的兩卷太空歌劇中的其中一卷《我口袋裡如沙粒般的群星》(My Pocket Like Grains Of Sand)。在此後,德拉尼的創作越來越專注於文學批判性作品和小眾的同性戀題材的小說,他本人則靠著在多所大學英語系任職來維持生計。不過,德拉尼給科幻領域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並且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舉個例子,1984年,威廉·吉布森《神經漫遊者》的第一句話就有意識地重述了德拉尼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創作的小說《巴比倫17號》(Babel-17):“這是一座貧窮的城市。這裡的濃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