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到孟子就問,先生不遠千里而來,有何計策,可以利寡人之國乎?”
“孟子說我之所以說王不應該言利,是因為王乃一國之主,人之表率。”
“王若是惟利是求,說‘何以利吾國’,則此端一倡,人人皆效尤。為大夫的便計算說‘何以利吾家?’為士庶人的便計算說‘何以利吾身?’上取利於下,下取利於上,上下交相徵利,而弒奪之禍起,國從此危矣。”
“此所謂萬乘大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
張居正講起了孟子,正好,和今天還田的事兒所對應,一國的君王,唯利是求,弒奪之禍必起。
譚綸是進士出身,自然懂這個道理,他說抄家,就是調解下氣氛,說到還田時,氣氛太過於緊張了,恨不得不能呼吸一樣,茲事體大。
朱翊鈞頗為認同的說道“唯利是求,就會弒奪之禍,千乘弒萬乘,百乘弒千乘,立刻就會變成禮樂征伐自諸侯、家臣出,天下無道。”
“可是,一國之君,不應言利嗎?”
張居正立刻否認道“當然不是。”
“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
“此處為亦有,也有,孟子說,君王不是不應該言利,而是不能只說功利,也應該好仁義。”
就像是知行合一,就像是孔夫子赤子之心純白至質一樣,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過了不斷的解讀再解讀,慢慢的失去了本意,當開啟這些經典,按照其本意去理解,就發現,其實孔孟之道,並非不言利,只是相比較之下更重仁義。
可是讀書人讀著讀著,就變成了恥於言利,不應言利。
張居正接著說道“孟子跟梁惠王說治國需要仁義,是因為當時王道不明,人心陷溺,各國的遊士,莫不是以功利之說,阿奉君王,就盡是些苟且之言,而孟子獨舉仁義,是為了遏制人慾橫流,存天理於即將毀滅之時,其有大功。”
“七篇之中,無非此意,讀者宜詳味焉。”
孟子只說仁義,是孟子所處的環境下,世上的公功利之說已經足夠多了,而不是孟子不講功利,若是隻讀《孔子》、《孟子》,死板教條,而忽略了當時的社會情況去理解聖人訓,一定無法理解聖人的本意。
“先生大才。”朱翊鈞頗為感慨的說道“禮部尚書萬士和,之前為南衙縉紳申辯時,就曾經說過一句話惟曰仁義而已矣,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