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徒在把持,經由減產他們可以影響大眾意見,鼓動美國和以色列聯合起來,強佔盛產石油的阿拉伯土地。他甚至還找了個說法,把這跟肯尼迪的謀殺兜到一塊。我忘了是哪個肯尼迪。
“這是我的理論,”他說,“老兄你覺得怎麼樣?”
“是個理論。”
“聽來蠻有道理的,不是嗎?”
“這方面我不太清楚。”
“嗯,當然,美國老百姓個個都跟老兄你一樣。一問三不知,啥事都沒人關心。隨便啥事拿來做民調,有一半的人都沒意見。沒意見!所以我說這個國家快完了。”
“我就知道是有個原因。”
他在第五大道和四十二街的圖書館前把我放下車。我穿過石獅之間,拾級而上到了微卷室。我查查我筆記本上阿諾德·萊弗裡特的死亡日期,填在紙條上。一個眼神憂傷,穿著牛仔褲和格子襯衫的女孩把一卷膠片交給我。
我把影片捲上掃描機,然後開始找。在微卷上看過期的《紐約時報》很難不分心。其他報導會吸引你的視線,浪費你的時間。但我強迫自己找到正確日期的訃文版,看到阿諾德·P.萊弗裡特的訃文。
他沒佔多少空間,四段,全都平淡無奇。他心臟病發,死在華盛頓港的家中,留下妻子與三個小孩。他上過某些學校,為某些股票經紀人做過事,然後1959年開辦一份有關華爾街時訊的《科特雷爾每週分析》,死時五十八歲。只有最後這個陳述跟我的調查能沾上邊,而這點其實我早已推論出來。
不知道人的腦子是怎麼轉的。也許是眼角無意中瞄到別的報導,攪動了我腦裡的什麼。我不知道觸媒是什麼,而且是一直到離開微卷室,走下一半樓梯時我才意識到腦裡的騷動。我馬上轉身回去,找到1959年的《紐約時報》索引。
這是萊弗裡特開辦他那份通訊報的年份,所以觸媒或許就是這個。我翻閱索引,得知馬丁·範德普爾太太正是這年過世。
我其實沒有預期會看到訃文。她只是個牧師孃,而他又沒什麼名氣,不過是布魯克林蠻荒地一個小教區的牧師而已。我本想頂多也只會登個不起眼的死亡公告,但其實卻上了訃文版。
等我把該年的膠片上了掃描機,找到登她訃文的那頁後,我才知道他們為什麼認為她有那個價值。
馬丁·範德普爾太太,前弗朗西絲·伊麗莎白·海吉曼小姐,自殺身亡。她在灣脊第一復興教會牧師會館的浴室割腕自殺,發現她陳屍浴缸的是她年幼的兒子理查德。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