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李鴻章發電報給派遣軍,命令做好撤退準備時,雙方正在會談當中,日期是6月13日。
派遣軍總司令是直隸提督葉志超,副司令是太原鎮總兵聶士成。他們正在仁川以南、成歡以西的牙山構築陣地。
李鴻章比在朝鮮當地的袁世凱更樂觀。迄今為止,他的政治都是注重於人事關係的,他非常相信伊藤博文。
他還估計,日本議會一定會阻止日本政府的越軌行徑。這一點,應該說是李鴻章的無知。這時的日本議會中對外強硬論佔主流。對那個超越政府、超越議會的大本營的性格,李鴻章更缺乏正確的理解。
李鴻章心裡所強烈盼望的,是“只有戰爭,無論如何也要避免”。倘若現在同日本掀起戰爭,首當其衝的將是他多少年來慘淡經營的淮系北洋軍。北洋軍是他唯一的政治資本,若受到損傷,必將危及他的政治地位。
李鴻章雖然是清政府中首屈一指的人物,但政敵也不少。如果他的地位動搖起來,就再也無法防禦政敵的攻擊了。很明顯,政敵可能會高唱對日強硬的論調。
李鴻章這麼一反往常,急於採取撤兵的和平措施,正是因為他意識到政敵的動向。
“整備歸裝!”這封電報沒有明言立即撤兵,但誰讀了都會想到是要撤兵。
李鴻章給牙山的葉志超提督發出這封電報的同時,東京的駐日公使汪鳳藻的一封電報發到了天津。
“伊藤博文首相表明,在平定民亂以後兩國共同撤兵,但言外之意含混不清,似有駐留軍隊、協商善後措施之意。”
又是一個“言外”,把李鴻章的樂觀情緒給動搖了。好像日本不打算完全撤兵,而且,是被視為最穩健的伊藤隱約透露出來的!莫非也是為了防備政敵攻擊,不得不做些違心的事?李鴻章心想。
然而,現實情況並不是按照他的主觀臆斷來發展的。
6月14日的閣僚會議上,李鴻章寄以希望的伊藤博文提議:“朝鮮內亂應由日、清兩國軍隊共同合作,迅速剿平。亂民平定後,應由日、清兩國向朝鮮派出委員,進行內政改革。”
他高唱鎮壓內亂,卻隻字未提撤兵之事。
汪鳳藻算不上一個很有能力的外交官,但他卻能感覺並把握伊藤首相的“言外”之意。
陸奧外相經過一整天的深思熟慮,斷定日本政府在外交上已經到了不得不轉向“機動多變”的時期。他估計,對於日本的提案,清政府十之八九不會同意。於是,在第二天的閣僚會議上,他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