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閔泳駿是兵曹判書,即國防大臣,他的“借兵論”最先在5月16日的閣僚會議上提出,但遭到否定。依據中日《天津條約》,如果中國出兵,日本也將出兵。這樣一來,朝鮮國土必將被蹂躪,與其如此,不如接受東學黨的要求,處罰貪官汙吏,改革政治,解決當前的緊迫問題。——反對借兵者也振振有詞。
不過,應允掀起暴亂的東學黨的要求,就是屈服於叛軍,不啻現行體制的崩潰。東學黨氣勢正盛,即使政府想妥協,他們會同意嗎?這是毫無把握的。再說,誰去談判呢?
閔泳駿至少唱了半個月的借兵論,並且不斷地和袁世凱聯絡。袁世凱最怕的是日本出兵,而他的主子李鴻章怕得更厲害。
李鴻章一再指示袁世凱:“要注意日本的動向。”
袁世凱從大鳥公使那裡得到的印象是:“日本對中國極其友善。”這是他把同大鳥圭介個人的關係與同日本政府的關係混同了。
袁世凱將朝鮮政府的請求和他的意見電告本國。日期是6月1日。
這一天,日本公使館書記官鄭永邦會晤袁世凱。
鄭永邦,這是個中國名字,但他是純粹的日本人,並且是日本的外交官。他的祖輩從中國來到長崎,幾代人都以“通事”為業。袁世凱會見鄭永邦時,總覺得格外親切。
代理公使杉村深知袁世凱的這種心情,故意讓鄭永邦同他接近。杉村認為,鄭永邦的話容易為袁世凱所接受。
“血濃於水”,這一古老的信念,在袁世凱的意識中是存在的。他認為身上流著漢族血液的鄭永邦,不會做出損害祖先的祖國——中國的事情。他甚至還以為,鄭永邦肯定會瞞著上司採取一些有利於中國的措施。
明治初年,正是日本國家意識高漲的時期。身上流著外國人血液的鄭永邦,絕不似袁世凱所想象的那麼單純。鄭永邦正因為有這麼個姓氏,所以才更想當一個比誰都愛國的日本人。
他會晤袁世凱,是把日本的國家利益擺在第一位的。他清楚自己的使命:利用袁世凱對他的親近感,擺佈袁世凱,使之做出符合日本利益的事情。儘管同袁世凱會晤時也會做出表示親密的舉動,但他忘不了上司交給他的任務——讓中國出兵。
如果清廷接受朝鮮的派兵請求,那麼,根據中日《天津條約》,日本也可以出兵。所以,日本非常希望中國表明出兵的態度。中國方面害怕招致日本大量派兵,引起軍事衝突,所以對朝鮮的請求總是採取慎重的態度。袁世凱想預先了解一下日本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