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多少年後成為歷史主宰者的大人物,關於他無名時代的行跡,往往有人造出許多傳說來。“壬午軍亂”時東渡朝鮮的袁世凱,也不例外。
在此國家危急、千鈞一髮之時,副將吳孝亭竟以“軍卒疲憊”為藉口,抗命不前。馬建忠禁不住怒火中燒,要求提督吳長慶撤換他,是很自然的。
——有一個副將,強調軍卒暈船,體力耗盡,拒不接受進軍命令,要求緩行一日。提督吳長慶怒不可遏,當場撤掉了他。由誰接任呢?吳長慶回顧左右,袁世凱就在身邊。於是他命令道:“你去接替!”從此,袁世凱走上了飛黃騰達之路……
這就是那個著名的傳說。
關於“壬午軍亂”時清政府的動態,馬建忠留下了比較詳盡的日記。馬建忠,江蘇丹徒人,別號適可齋,著有《適可齋記言記行》,記述生平言行。全書記言四卷,記行六卷,計十卷,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以石印刊行。其中壬午日記,記敘翔實,是貴重的史料。除了時刻之外,還記錄了氣候、溫度。例如:陰曆七月二日(陽曆8月15日),丁汝昌艦隊尚未到達之前,日本仁禮少將前來答禮,恰值正午,寒暑表指向華氏九十六度。又如:當日午後四時半,偵探人員歸來,備述所見。可見,馬建忠向各地派出了諜報人員,不斷蒐集著情報。
據馬建忠的日記記載,吳孝亭來見,拒絕向水原進發,盛怒而去,時間是陰曆七月八日(陽曆8月21日)。翌日,上午八時,吳長慶致函馬建忠,有云:“右營(管帶為吳孝亭)軍卒多患病,茲派後營(管帶為張仲明)代之。”
仲明,是張光前的字。馬建忠遂與張光前部進發。他恨不得一步跨到漢城,命令二百軍卒輕裝疾進。
從馬建忠的日記來看,吳孝亭要求緩行後,接替他的先鋒任務的是張光前,而不是袁世凱。然而,決不可因此而低估袁世凱所完成的業績。在總司令吳長慶的一言一行裡,體現著袁世凱的意志。不久,袁世凱便受命指揮一個營的兵力。從南陽到漢城進軍途中的情況,沒有記錄可查,但可以斷定他一定發揮了驚人的軍事才能。
日本出兵朝鮮,口實是“壬午軍亂”中日本軍民十餘人被殺害。清政府出兵,理由是朝鮮乃清之屬國,發生騷亂,應由清政府協助整頓政治,並藉此強調了一番若有若無的宗主權問題。
朝鮮常駐清廷的官員稱“領選使”。當時的領選使是金允植,“壬午軍亂”時他向清政府報告:“罡應(大院君)勾結匪黨,圖謀不軌,危及社稷,逆跡久著……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