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書庫

我的山河 (第2/6頁)

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年前便辭去一切職位,孤身投入曠野。

由於辭得乾淨,我走得很遠很遠。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關係如何?”這是我碰到最多的提問。

我回答:“沒有兩者。路,就是書。”

從學術上說,我是從文字文化走向了生態文化。

我的生態文化,也可算之為山河文化。我在山河間找路,用短暫的生命貼一貼這顆星球的嶙峋一角。

那麼,就讓我們簡單掃描一下中華文化的生存狀態。

地球,這個在銀河系中幾乎找也找不到的小顆粒,十分之七是海洋,十分之三是陸地。在一塊塊陸地中,最大的一塊是歐亞陸地。在這塊陸地東邊,有一個山隔海圍的所在,那就是中國。

中國這地方,東部是大海,西北部是沙漠,從西到西南,則是高原。光這麼說還顯得平常,因此,必須立即說明,大海是太平洋,沙漠不止一個,都很大,而高原則是世界屋脊。那就是說,這是一片被嚴嚴實實“封”住了的土地。

在古代,那樣的海是無法橫渡的,那樣的山是沒人攀越的,那樣的沙漠是難於穿行的。結果,這地方就產生了一種“隔絕機制”。幸虧,它地盤不小,有很多山,很多河,很多平原,很多沼澤。人們安於一隅,傍水而居,男耕女織,春種秋收,這就是多數中國人的生存狀態。

這種生存狀態又被說成“靠天吃飯”。一個“天”字,就包括了氣溫、氣候、降水量以及與之相關的種種自然災害。

“天”怎麼樣?從中國最近的五千年來說,開頭一直溫暖,延續到殷商。西周冷了,到春秋、戰國回暖,秦漢也比較暖。三國漸冷,西晉、東晉很冷。南北朝又回暖,暖到隋、唐、五代。北宋後期降溫,南宋很冷,近元又暖。明、清兩代,都比較冷,直到民國,溫度上去一點,也不多。

氣候的溫度,或多或少也變成了歷史的溫度。我在《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著

)上找到一幅氣溫變化曲線圖,據註釋,此圖採自於《中國文化地理》(王會昌著

)。這幅曲線圖把氣溫和朝代連在一起,讓人聯想起一次次無奈遷徙,一次次草衰風狂,一次次生態戰爭,一次次荒野開拓,一次次炊煙新起……

我相信,不管說大說小,生態原因都是歷史的第一手指。即便從最小的角度看,那些著名戰爭的勝敗,其實都與歷史學家所強調的將士多寡、君主賢愚,帷幄謀略關係不大。根據傳說資料,黃帝能夠戰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星際皆知你愛我 深淵降臨:我以憤怒築起末世神壇 朱宜修重生如懿傳,一手殺穿後宮 皇室撐腰,瘋批將女耍纓槍 小人魚覺醒木系異能,種地買星球 絕代狂妃,腹黑王爺要定你 天災:揹負七宗罪,我能斬殺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