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部分自我身分的認同是開始於青少年期,那個時候,髮型、朋友、跟不跟得上流行,是你自我認同的一個標竿。現在的孩子,可能還加上手機、名牌吧!拿了最新款的手機,自我感覺就不同了。穿上名牌服飾,背也挺得比較直。」老人搖頭,「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沒有告訴孩子們,他們真正是誰,也沒有教他們如何從內在汲取自己的力量,而不是靠外在的認同和肯定。」
若菱想起一件小事。有一次,她和志明到長江三峽去旅遊,船上極其無聊,於是和另外一對年輕的夫妻相伴聊天。
若菱好奇地問:「你們是哪裡人?」
那位先生卻回答:「我在上海、香港都有房子。」
當時只覺得這個人有點奇怪,現在看來這也不過是小我的自我認同,認同他的房產是一種身分的表徵。這時若菱忍不住說:「然後我們出校門以後,自我的認同就變成了你的工作,你開的車、你住的房子、你的配偶、你的孩子等。」
老人同意若菱的說法,然後在最外圈加上了許多圈圈,上面寫著各種我們賴以為身分認同的東西。
「你看,」老人指著外面的圈圈說,「愈向外抓取,我們就離我們的中心,也就是「真我」愈來愈遠了。這就回答你最早的時候,曾經問過的問題:為什麼人人都在追求幸福快樂,但是真正幸福快樂的人卻這麼少?」
老人進一步地說:「小我不但向外抓取,而且它也進而和它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認同。」
看到若菱又是茫然的表情,老人笑笑說:「比方說,有些人就覺得受害者是他們的一種身分認同,如果此生不控訴那些所謂迫害他們的人的話,他們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若菱似有所悟,接著說:「然後小我也和我們的思想認同,完全相信我們所思所想都是真的。」
「對!」老人讚賞道,「有些人的小我甚至跟他們的遭遇或疾病認同,像你的同學露露認同於『被棄孤女』的角色,有些人認同於癌症患者的角色,這些角色加強他們的自我感,然後別人才知道他們是誰。」
老人看看若菱,然後在身分認同的這一圈加上了「覺察」兩個字。他指示若菱:「你回去好好體會這個破解身分認同的秘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