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連法肯豪森這樣的“絕對軍事權威”都斷言了,中國打不過日本,那何必再繼續無謂地耗下去呢?
可想而知,這個時候主戰,與淞滬戰前,甚至南京失陷以前都大不一樣,需要真正有點逆風而行的精神。
像曹操讀完書信的狀態一樣,蔣介石的病也很快好了,並且堅決主戰。
此時求和,對國民黨和政府而言,無異於自取滅亡,不僅外侮難堪,要蒙受莫大恥辱,而且會導致內亂益甚,國內將因此再度失去凝聚力,重新進入一盤散沙、四分五裂的局面。
你們這些人只看到如今時局之危,卻不曉求和之害,真是愚不可及,何能撐此大難也?
蔣介石把主和的官員,包括汪精衛、孔祥熙、于右任、居正等一個個找來,逐一進行面談,反覆說兩句話,一句是“當此國家危迫之時,若無堅忍不拔之志,從何立足”,另一句是“與其屈服而亡,不如戰敗而亡”。
在屋內漆黑一片,似乎看不到一點光亮的艱難時刻,蔣介石把窗簾布一拉,說你們看看外面,世界大得很,我就不信沒人幫我們一道整治日本人,關鍵是我們自己得苦撐待變才行(“不患國際形勢不生變化,而患我國無持久抗戰之決心”)!
由於蔣介石的力排眾議,中國統帥部內部終於達成一致,決定對於近衛所提條件,一概不予理會。
儘管如此,外交部在答覆陶德曼時,卻並沒有一口拒絕,而是說需要時間研究商量,等敲定後再正式答覆。
距離最後答覆,還有將近一個月,這一個月可以做多少事啊,對於蔣介石和他的軍事部署來說,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搶時間。
1938年1月1日,蔣介石正式辭去行政院院長一職,專任軍委會委員長,以便能夠騰出全部精力來部署軍事。
近衛內閣和軍方當然也不傻不笨,不可能呆呆地等你在那裡“研究商量”而遲遲不動,他們在遞交“靖和條件”時就說得非常明確:在你點頭答應條件之前,絕不影響日本的軍事行動。
然而事情說來也怪,南京失守之後,日軍並沒有馬上沿長江直取武漢,顯然,這與日本人開戰以來兵貴神速的作風是不符的。
國外有觀察家曾經指出,當時只要日軍立即向內地進兵,他們可能遇到的最大障礙,恐怕也只是叢山與丘陵。
毫無疑問,日本人在佔領南京之後不繼續窮追其敵,是在關鍵時候下了一個大漏著。
之所以會“漏”,一方面是經過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日軍本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