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在遊一場戲中如何透過巧妙的策略安排,以最小的代價贏得比賽,這恰恰是博弈論的一個生動實踐。再比如,像《孫子兵法》這樣的古代軍事書籍,其中所蘊含的軍事思想,簡直稱得上是最早的博弈論著作了。
因此,在為自己發現的這一新理論命名時,李斯年沒有像“蝴蝶效應”那樣起的那麼隨意,而是決定追溯華國古代文獻,最終他從《論語·陽貨》中找到了“博弈”一詞,“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博弈”在古代主要用來描述下棋、賭博等策略性遊戲,李斯年認為用這個詞來描述實際生活中的最佳化策略問題十分貼切,也符合該詞在古代文化和語境中的用法和意義。
經過一番努力,李斯年終於將這些發現與思考整理成了一篇完整的論文。在論文中,他不僅詳細探討了“囚徒困境”、“田忌賽馬”、“市場定價”等經典案例,還大膽地將博弈論應用於分析國際政治中的複雜現象。如年初“華盛頓會議”上英美日法意五國簽署的《限制海軍軍備條約》,條約中規定了五國海軍主力艦的噸位比例,李斯年認為這就是列強之間“博弈”的結果。
在論文中他指出,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各國之間的軍備競賽就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博弈”遊戲。每個國家都試圖透過增加軍費來增強自身的軍事實力,以保障自己的國家安全。然而,當所有國家都採取這種策略時,最終只會導致資源的巨大浪費和戰爭風險的增加。因此,透過國家間的合作來限制軍備競賽,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措施。這種全域性性的視角和深入的分析,無疑為“博弈論”的應用開闢了新的領域。
李斯年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他的這一個無心之舉會又一次引發學術界的軒然大波。這篇他撰寫的名為《博弈論》的論文,在杜威教授的推薦下,被《米國經濟評論》雜誌所採納並發表。這篇論文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學術界激起了千層浪花。它不僅被後人譽為“運籌學”、“博弈論”以及“現代管理學”的奠基之作,更值得一提的是,論文中對國家間軍備競賽的精闢分析,竟然在五十年後為美蘇兩國的核裁軍談判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其影響之深遠,可見一斑。
然而,此時的李斯年卻毫無意識,他甚至在寄出稿件後就將此事拋諸腦後,轉而思考起另外一件事情。近期,在大哥和未來岳父的帶領下,李斯年頻繁出席各類酒會,這讓他對滬上上層社會的奢華生活有了更深刻的體驗和認識,絲毫不遜於他在紐約的所見所聞。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