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她站在那兒,舔著上嘴唇的雪花,除了握著刀子的左手,整個身體都在顫抖……”
作為本書的開篇,這樣敘述不行,因為這樣一來,後面都會變得機械而又落了俗套:接下來必然是“然後她……”。我當時想透過一種特別的透鏡,來再現美國黑人生活的一個片段——這能很好地反映出黑人音樂中的浪漫,自由,死亡,誘惑,憤怒等等元素,以及它的表現風格。
我曾看到一個漂亮姑娘躺在棺材裡的照片,讀到拍攝者關於她死去的前因後果的回憶。從那時起,我就已經確定了這部小說的時期、故事發生的地點和敘述的主線。在《哈萊姆死者之書》中,攝影師詹姆斯·範德齊向卡米爾·比洛普斯講述了那個姑娘的死:“我認為她是在一次派對上,被她的情人用無聲手槍射殺的。在派對上,她說自己覺得不舒服,朋友們說:‘那你幹嗎不躺一會兒呢?’然後他們把她帶到屋裡,讓她躺下來。他們幫她脫掉衣裳,這才看見裙子上的血跡。他們問她怎麼回事,她答道:‘我明天再告訴你們,哦,我明天再告訴你們。’她只是希望給情人一個逃跑的機會。為了拍照,我把鮮花放在了她的胸前。”姑娘認為情人復仇是合法的,但她甘冒生命危險來拖延時間的想法,實在太幼稚、太愚蠢、太沉溺於悽美愛情所要求的犧牲了。在我看來,這裡瀰漫著藍調音樂所散發出的芬芳,同時,也燃燒著爵士樂那不可遏制的激情——它因而成為一顆生髮故事情節和線索的種子。
關於一個人在奴隸制度的威脅和感情扭曲之下,如何珍愛以及珍愛什麼,《寵兒》給出了許多思路。其中一個思路——愛是永恆的哀悼。這讓我考慮到另一個類似的思路:這種珍愛後來是如何在一種特定的自由中改變的。這種改變在音樂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我對爵士樂所預見和引導的現代性,以及它那不可理喻的樂觀,感到震驚。無論真實情況如何,無論個人命運和種族前景如何,這音樂堅持強調過去會來折磨我們,但不會將我們套牢。它要求一個未來——並且拒絕將過去看作“……別無選擇的舊唱片,只能在裂縫處不停地重複自己,而且根本沒有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