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清末民初遊移於新舊文化之間,身歷衝突、心繫衝突,試著調和、卻又不期而然地擴大那衝突的人不少,其中被視為最怪者,辜鴻銘也。
辜鴻銘的母親是葡萄牙人,父系則是起源自福建同安、移民到馬來半島吉打(Kedah)州的漢人。從曾祖父一代的辜禮歡開始有了門第,成為檳榔嶼地方首任的華人“甲必丹”(Kaitan)。此銜出自荷蘭,既非船長,也不是上尉,相當於一個民族聚落的頭目或酋長。以下再傳三代,即辜鴻銘。
辜禮歡的孫子辜紫雲是辜鴻銘的生父,擔任一個英國實業家佛伯士·布朗(ForbesScottBrown)所經營的橡膠園經理。由於辜鴻銘是混血兒,貌似泰西之人,很得布朗的寵愛,在大約十歲上,就被布朗的家族攜往蘇格蘭求學。
十年磨一劍,在整二十歲那年(1877),辜鴻銘獲得了愛丁堡大學的文學碩士學位。之後,他還前往德國萊比錫大學深造,這一次修得的是土木工程科的文憑。接著,還去了一趟法國,居留雖不滿一年,卻在英文、德文之現代語以及拉丁文、希臘文等古語的優異基礎上很快地學會了流利的法語,還修習了法學的課程。最後,他在一八八〇年回到檳榔嶼,年僅二十三四,其意氣風發可知。
但是早自一八二六年起,英國殖民政府就已經將檳城、馬六甲、新加坡與納閩合組成了“海峽殖民地”,由英國“代辦”長期控制其政治與經濟大權。當時的華人或馬來人,除了務農經商做工之外,若仍欲在公務部門裡謀一出身,最多就是當上個類似“書辦”的角色,否則別無他業。辜鴻銘“學成”返國之後,便走上了這條道路——奉派前往新加坡的“海峽殖民政府”當翻譯。不難想象,此時此刻的辜鴻銘已經看得很清楚:在“海峽殖民政府”這個系統之中,他永遠是次等人,就環境和機會而言,他是沒有前途的。
無巧不成書,恰在此時,他得知有一位清廷大臣奉派到新加坡和印度總督裡蓬交涉鴉片專賣及稅收問題,此人就是一年以後在朝鮮計誘大院君成擒,化解壬午兵變所帶來的中日外交危機,卻被袁世凱誣指為“心地不光明,乃急迫功名之士”的馬建忠。
馬建忠(1844—1900)從五歲就開始學習科舉,九歲上為了躲避太平軍而遷居上海,和四哥馬相伯(震旦及復旦大學的創辦人)一道入徐匯公學讀書,也學習過法文和拉丁文。馬建忠的學業經歷尚不止如此,根據他手著的《適可齋記行》所述,為了通曉洋務,他還進入耶穌會初學院做修士,學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