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之類的成語呢?除非是黑色幽默。無論是成語還是定型的形容詞,都是經過太多人手的“語言硬塊”,如果作家們不想放棄由自己直接來描寫物件的權利和責任,就不會頻頻沿用。
同樣的道理,現代生活中那些互相模仿的四字句現代駢體,聽起來整齊而順口,實際上卻造成了接受上的惰性疲倦,又敗壞了中國語文的生動風姿。
王牧笛:我對寫作腔或者演講腔也有一種強烈的負面感受。比如大學生辯論賽,大學生們說的話,只有形式沒有內容,沒有對一個具體問題的認真思考。基本上現在每場辯論賽最後四辯總結的時候都會說:謝謝主席、對方辯友。大家好,對方辯友,我不得不指出你們的幾個問題,第一,揚湯止沸;第二,指桑罵槐;第三,暗度陳倉;第四,邏輯混亂;第五,概念不清……基本成了套路。
餘秋雨:是啊,現在到處都是越來越空洞的排比套路。
為了譏諷一下現代套路,我們不得不向漢代的司馬遷求援。讓他告訴大家,自古以來的好文章,都不喜歡那種整齊的形容、排比、對仗。其實《史記》裡也不是沒有駢句,但卻獲得了嚴格的控制。因此我要向你們提出建議,你們在寫作中如果不小心突然想出了幾句對仗的句子,一定會很高興,但是要注意,絕不能過分。兩句就是兩句,不要湊成四句,如果湊成了四句,那也千萬不要讓它們全押韻。全押韻很容易,但就變成假的了。世間文字,過巧即偽。司馬遷的《史記》裡有一段,四字句,全押韻,後來的學者就判斷說,這是別人插進去的,因為大家知道司馬遷不會傻到這種程度。
牧笛剛才說到的演講上的僵硬套路,聽上去讓人討厭,卻是出於一種不自信。現在很多官員報告的套路,遠比你所說的演講比賽嚴重。全講千篇一律的話,卻又響亮。我們是一個不善於演講的民族,再加上多少年來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薰陶,一開口就輕鬆不了,也自我不了,不得不抓住那些亮閃閃的堅硬扶手,但是又想掩蓋,因此特別大聲。這就形成了一個規律:演講時的語言越整齊、越響亮,就越沒有自信;反之,越樸素、越從容,就越有底氣。
金子:我記得在小學五六年級稍微有一點語文基礎以後,老師會讓我們買很多的經典作文,背裡面的形容詞、成語,然後用它們造排比句、對偶句,要押韻。這種大環境下的文化教育,對造成當今的這種狀況有影響嗎?
餘秋雨:有,正是這樣教育的結果,加上一種上下沿襲的官場生態,更使這種文風變得合法,廣為傳播,得不到任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