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這是唐代聶夷中《詠田家》中的詩句。由此也誕生了一個成語,叫作“剜肉補瘡”。
不瞭解這個成語的朋友,也許會把它和“亡羊補牢”混為一談。實際上,它倒是和“殺雞取卵”算得上同義詞。只不過“殺雞取卵”表現的更多是短視而無遠見,而“剜肉補瘡”則是無奈與悲哀。詩詞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農民二月五月就把新絲新米都給賣了,並不是因為他們缺心眼,而是為生活所迫,沒辦法的舉動。眼前倒是得了些錢財可以為生,可以後的生活就沒了著落!因此,這個“剜肉補瘡”也多少有點無可奈何的意思。
艾西很懂得這個成語的寓意,卻無奈地發現自己正要做一個剜肉補瘡的人。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就在於,雖然他不瞭解告密者更深層的動機,卻能想出他大致的行動模式和原則。正像他之前分析的那樣,告密者本身處在一種很微妙的位置——他既是告密者,又是保護者。假如他只肩負其中的一重身份,那情況就會簡單得多了。如果只是告密者,他應該去找警方,揭露兇手的身份;如果只是保護者,他大可不聞不問,裝作毫不知情,也不至於鬧成現在這樣。
可見,告密者同時作為保護者,既無法容忍兇手的所作所為,又不願直接告訴警方,弄得兇手身陷囹圄,甚至被判刑。這說明二者關係非同尋常。從年齡上推斷,艾西認為這是一對兄弟。
按照告密者最開始的邏輯,他大概認為自己的兄弟患有非常嚴重的精神疾病或是心理變態,想要找人幫忙解決。可是他不能明說,明說了也沒有用,實際情況就是如此。因此,在心理中心,他那麼做了,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如此一來,告密者的計劃泡了湯。他不得不鋌而走險,試圖劫持一個諮詢師。這個舉動展現出告密者的心智也不很成熟。姑且不說會不會引來警方注意,從這樣一個安保措施嚴格的大廈裡劫走人質本身就很扯淡!
也許,他真的只是想引起注意?
在被警方帶走之後,他繼續裝瘋賣傻,警察拿他也是無可奈何,加上本市連續出現大案要案,更是沒閒工夫去搭理他。所以,最有可能的是將他移交給精神鑑定部門或心理診所。而他之所以能回到艾西的心理中心,這倒是個巧合。也就是說,自己絕非告密者精心策劃的目標,只不過是歪打正著而已。
接下來,告密者要成功吸引諮詢師或醫生的注意。這是個極小機率事件,畢竟不是每個醫生都具有艾西這樣的冒險精神。艾西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