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也就是作家張愛玲的祖父,也極為保守,認為郭嵩燾這樣的“悖謬之人”,“勢必混亂人心”。郭嵩燾的“悖謬”,除了上面所說的那些翻譯名詞如赤道、經度、緯度外,還表現在生活方式上。他的副手劉錫鴻曾經揭發他十大罪狀,其中最嚴重的無非是在國外參加一些活動時遵循了西方的“尊位”習慣;又如,連郭嵩燾對軍士表示尊重、與外國商人握手、在風中參觀炮臺時披了一件英國大衣、用外國銀器裝著外國糖果待客,等等,都成了他被撤職的原因。中國文化,在這裡成了極度敏感、極度小心眼的戒律,顯得那麼令人厭煩。唐代玄奘翻譯佛經發明和提出了多少聞所未聞的詞彙和概念?明代徐光啟翻譯《幾何原本》時又發明了多少用漢文寫出的數學命題?為什麼到了十九世紀晚期反而不可以了?這證明,當時的中國文化已經太弱太弱,弱得連一丁點兒文化自信都沒有了。但是,既然有過了玄奘和徐光啟,那就能反過來證明,中國在十九世紀晚期表現出來的不良文化生態,不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本性。
郭嵩燾在歐洲外交界大受歡迎,他溫文爾雅的君子風度成了歐洲人重新認識中國文化的人格媒介,由此進一步證明,中國文化在人格追求上的範型,在十九世紀晚期並沒有消失它的魅力。只可惜,當時的國內政治體制所導致的整體文化生態已經腐朽,使郭嵩燾立即成為圍啄的物件。這實在是中國文化的自身悲劇。郭嵩燾終於被撤職了,作為中國文化有可能與西方溝通的代表者,愴然回國。在倫敦的三十幾個國家的外交使團怎麼也合不得他。
郭嵩燾回來以後沒地方去,只能回家。1879年他終於回到了故鄉長沙。
讓人詫異的是,連故鄉也徹底排斥他。上至長沙的巡撫大人,下至所有的官員對他完全不予理會。而且,長沙的街上竟然出現了“大字報”,上面寫著,我們拒絕勾結洋奴的漢奸。郭嵩燾就在這種恐怖的氣氛中鬱鬱寡歡,很快去世了。嚴復給他寫了一副輓聯,其中一句是“惟公負獨醒之累”,指出郭嵩燾的悲劇,在於大家都睡著的時候,只有他獨個兒先醒了。這種“獨醒”,必然會成為一種沉重的負累。
在我看來,郭嵩燾事件不是外交事件,而是文化事件。
幸好,就在郭嵩燾去世二十年後,辛亥革命爆發,一切就不一樣了。
現在中國學術文化界有一種說法,認為辛亥革命和後來的五四運動把中國傳統文化割斷了。我覺得持這種觀點的人不用功,想當然,把辛亥革命前的中國當做了唐代或宋代。其實,如果沒有辛亥革命和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