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教與世俗權力達成了妥協,個人解脫的真義進一步弱化了。
此後大乘佛教興起,進一步強化了佛教的世俗化傾向。但大乘學說在其發源時期卻大量借用了窟外結集的史實與隱修派教義。在大乘佛典《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中,提婆達多在墮入地獄後,被佛陀接納成為辟支佛(自覺自證而成佛者),他且對諸比丘言道:
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這段經文,以及關於窟外結集很多版本的傳聞故事,間接暗示了隱修派並沒有徹底消亡,而是以另一種面貌,頑強而艱難地存在了很多世代。
高木繁護和中村發現的隱修派佛典,與斯里蘭卡大寺派(南傳上座部)第四次結集的本母(基本教義)文字非常接近,其中最顯著的差異即在是否汙名化“外道六師和提婆達多”,並較為完整地保留了出自佛陀本人的“親聞教法”。阿難尊者同時出現在迦葉主持的七葉窟結集和窟外結集裡,但在迦葉結集的三藏中,阿難成了一個屢次被迦葉訓斥和教導的後知後覺者。而在隱修派佛典中,阿難尊者恢復了“佛法寶庫”這一神聖稱號的尊嚴,並且一直是除佛陀上首弟子合利弗、目犍連以外最重要的傳道者與覺悟者。隱修派佛典提示了一個被掩蓋了兩千多年的歷史事實:在迦葉結集之後,阿難尊者為確保佛陀教義不被扭曲,與非迦葉派的其他佛陀弟子們共同完成了窟外結集。
高木繁護從隱修派佛典中找到了明確文字化的記載:公元前一世紀左右,正統派和隱修派分別開始將其教義整理成文字性的佛典。秉承印度本土正統派的斯里蘭卡大寺派將代代傳誦的經律,以針刺書(巴利語)寫成了貝葉經三藏,成為最早期的佛典文字之一。隱修派也於同一時期開始將其秘傳教義鐫刻為文字,高木與中村兩人所發現的石板經文,正是這個教派最早形之於文字的早期佛典。
佛教是惟一一個沒有一部統一教典的宗教。兩千多年來,歷經了在不同語言、文化、部派間的譯述傳承之後,聖典的篇章結構和內容呈現了世所罕見的多樣性。如將隱修派教義與現存巴利文佛典和梵文漢譯典籍進行對比研究,將提供一種新的觀照角度。循此路徑,我們或有可能再次回溯原始佛教的歷史流變,探究正法的原初真相。
要確認石板經文的最終地點,就必須再度尋訪那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