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隔離了與外界的接觸,他們與真正的童趣已漸行漸遠,他們回首時,除了學習學習,再學習,我們上一代人意識裡的山川大地,鳥語花香都沒有了,將是多麼的悲哀。
一個生命的誕生,除了偶然之外更多的則是奇蹟,順乎自然才符合常理,如果一味的校正或改變,有時便會適得其反。作為萬物之靈長的知識,有識之人,在這一點上並不比其他動物明智,前幾年,大學少年班停招就對人們敲響了警鐘,少年班的成員缺少人生正常的過程,社交、情商堪憂,四十多歲還不會處理生活。現在媒體封殺“奧數班”等特長的討論,引發了減輕負擔的爭議,少年兒童,當無憂無慮,純真無暇,童言無忌,而不能揠苗助長,急於求成,以避免過分早熟,失卻天真。
使孩子在心態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讓孩子的想象力自由展現,讓孩子的心靈裝上本性的真善美,才符合自然界的規律,創造寬鬆的成長環境,把握成長規律,讓孩子的天真活潑,純潔無瑕,無憂無慮充分綻放,孩子的天真、稚嫩、無邪、可愛,表現出來才最好。
有一篇文章《中日少年十五年的較量》寫道:1992年中日少年參加夏令營,中國孩子病了回夏令營睡覺,日本孩子硬挺著走到底,日本家長乘車走了,只把鼓勵留給發高燒的孩子,中國家長來了,在艱難路段把孩子拉上車。1993年中日韓三國孩子定向挑戰對抗賽顯示,中國學生在運動中的耐力水平和運動後的恢復能力,都遠低於韓日學生,在意志力方面,中國孩子因中暑退出率也較高。不同國家民族對待孩子及教育的差異明顯,一個讓孩子置於艱苦環境中磨練而後生,一個讓孩子少受苦,這個較量的未來是什麼?我又想起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
古語云:“人之初,性本善,”少年正是人生打基礎,塑造好人品、人格的階段,正如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貝多芬曾言:“一個充滿美德和善行的家庭環境,正是孩子最理想的成長環境。”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諾迪對孩子的成長,也有如下觀察:
在指責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怨天尤人。
在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好勇鬥狠。
在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畏首畏尾。
在憐憫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自怨自艾。
在嘲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消極退縮。
在嫉妒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勾心鬥角。
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心懷內疚。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