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書庫

第二十課 何為詩人 (第2/3頁)

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現在我們的生活太缺少詩意,卻氾濫著大量似詩非詩的花哨空話。這使我們面對祖先時有點汗顏。

我在一篇文章中說過,《詩經》就像一種平原小合唱,而屈原,卻不要合唱,只有個人;不要世俗,只想超邁;不怕孤獨,只想遠行。

與諸子百家相比,屈原也與他們很不一樣。諸子百家中很多人都有一種“大道盡在我心”的導師形態、教主形態,像一尊尊雕塑一樣珏立在學生、門徒們面前,等待他們提問,然後由自己作出解答。屈原正好相反,他覺得自己有渾身的問題得不到解答,他完全不知道用什麼去訓導別人。他要呈現的是自己內心的全部苦惱、哀怨、分裂。他沒有雕塑般的堅硬,而有一種多愁善感的柔軟。他不認為世間有多少通用的哲理,只擔憂杜鵑叫得太早,群芳謝得太快。

我這麼一說大家都聽出來了,這麼一個孤獨人物的出現,看似偶然,卻與《詩經》和諸子百家都劃出了鮮明的界線,因此,他是一個重要的文化里程碑。

叢治辰:《詩經》作為中華先祖的歌吟,確實是一種集體話語,我覺得這可能與黃河流域的地理環境有很大關係。我們的早期文明長期活躍在黃河流域的曠野千里,那裡適合於聚族而居、相鄰而居;而在屈原被放逐流浪的地方,交通不便,物產又豐裕,適合滿足個體生存,於是就容易產生個體化的詩。秋雨老師您也說過,《詩經》第一次告訴我們,什麼是詩;而屈原第一次告訴我們,什麼是詩人。

餘秋雨:詩人是一種個體精神的審美自立。詩人的自立與思想家的自立不同,需要有一種自然環境的誘發,或者說,有一種天人之間的互動。你說到他的流放地交通不便,物產不乏,滋長了個體生存,這說得不錯。我可能更看重他流放地的另一種環境,例如樹木幽深處的花開花落,奇山怪水處的似夢似幻,巫風浩厚處的神人對話,大江險峻處的力量氣勢……

正是這一切,薰陶著他,塑造了他。結果,像《詩經》那樣的黃河流域的“平原小合唱”,也就變成了長江流域的“懸崖獨吟曲”。

萬小龍:說到這裡我想應該把“詩人”做另外一種解釋:並非只是一個寫詩的人,而是一個在生命整體上充滿詩人氣質的人;不是以一種哲理的方式討論生活的人,而是以高度敏感來表達內心、靈魂以及對外部世界的特殊感覺的人。

餘秋雨:把自己的生命徹底詩化的人物,在屈原之前還沒有出現過。其實直到現在,我們還能看到兩種詩人。一種就是你所說的只是“寫詩的人”,看到雲,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師孃攆下山:我被四個師姐寵上天 時光已情深 被痴漢纏上的小蘿莉馨葉 權傾天下之腹黑梟後 幻劍靈旗 誰許情深誤浮華? 遊戲CP養成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