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自登壇授課。辭官之後,還在保定蓮池書院任山長,光緒二十八年(1902),還應張百熙之邀做過京師大學堂的總教習,是一個“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的人物。
伍博純在教授舊學之餘,除了繼續自修日文以及由日文所負載的知識學術之外,還開始為上海《申報》寫專欄,並因文名遠播之故,在宣統二年應聘為家鄉武陽(武進陽湖)勸學所的“總董”,大約相當於日後的縣教育局局長,在他任內,武陽縣增設了一百多所小學。然而,這只是他“發現”整個時代教育問題的一個開端。
想要謀一邦之長治久安、國富兵強,必須歸結於教育,這是積弱百年所帶來的痛徹之思。但是一般考慮教育為國族之知識力量奠基,多從近代以來的國民教育體系經眼入手,也就是懸望於孩童,務求確保新生國民普遍於成長過程之中不至於脫離教養機制,以迄獨立於社會。可是伍博純放眼所見,則總是那些從來就失學,即使廢科舉、廣學堂之後仍然沒有機會識字求學的廣大黎庶。
民國成立之後,伍博純原本有機會因蔡元培的提攜而在全國教育行政部門施展身手,蔡氏在中華民國元年(1912)一月,接受大總統孫文提名,成為民國以來的第一任教育總長,一月九日啟用印信,十九日通電各省頒發“普通教育辦法”,並電召伍博純赴南京幫辦部務。這個“普通教育辦法”的主要內容,除了進一步確認盡廢滿清時代的教材、教程之外,還頒發了中學以下的暫行課程標準,下一步——也就是伍博純即將推動的,是如何更有效率地掃除成年人裡的文盲;這種人,在數以億計的國民之中佔絕大多數。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伍博純生不逢辰,他半生繫念、與國本攸關的這樣一樁大事,居然被一場臨時發動的假政變完全戕喪了。
民國元年二月十八日,蔡元培、宋教仁被南京政府派為代表,北上迎接袁世凱至南京就任孫文讓出來的大總統之職,可是十一天以後,北京發生了兵變。說是一群洶洶其情、不受約束的部曲反對袁世凱南下,誓以兵事諫之阻之。這場鬧劇,卻是老袁自己發動的。看出來的人,都說不出來——因為沒有人能應付這樣一則居心如此深刻卻又如此淺陋的陽謀。
辛亥革命的成功,一夕而摧數千年帝制,不是值得大慶幸之事嗎?
伍博純是這樣說的:“辛亥革命,不當謂之人民革命,而直當謂之軍隊革命。軍隊之所以革命,則惟少數賢豪之主持,與夫報紙鼓吹之力量,而與多數人民之智識能力無與。故此次革命之成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