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接著,胡適之開始仔細閱讀這篇僅有一千六百多字的文章。儘管篇幅不長,卻字字珠璣,開篇便以犀利的筆觸將對手置於尷尬境地:“夫所謂《學衡》者,據我看來,實不過幾個假古董所放的假毫光。”這句話猶如一把鋒利的匕首,直指《學衡》雜誌的痛處。
文章進一步寫道:“夫‘衡’者?平衡也,度量之謂也。汝輩尚未尋得權衡之準,安敢妄論‘衡’乎?”這裡不僅巧妙地運用了“衡”字的雙關含義,還從根本上質疑了《學衡》雜誌的立場與權威性。在古代,“衡”指的是秤桿,“權”則是秤砣,二者共同構成了“權衡”這一詞彙。而作者在此諷刺《學衡》雜誌連秤桿的準星都還沒找到,就敢妄談“衡量”與“平衡”,實在是有些不自量力。
接下來的文章可謂是找茬大賽,作者從《學衡》雜誌的序言開始,逐一剖析了其中的每一篇文章,精心挑選出其在古文用詞上的謬誤,並且極盡揶揄之能事。他向雜誌的編輯和作者們提出了尖銳的質問:你們不是聲稱文言文遠勝於白話文嗎?然而,即便是你們這些文化名人,留洋博士,智商卓絕之人,也難免在文言詞彙的正確使用上栽跟頭。那麼,對於普通大眾而言,文言文又有何推廣的價值與意義呢?
胡適之讀到此處,不禁拍案稱讚:“真是妙筆生花,這完全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這位作者的古文造詣實在令人欽佩。《學衡》所刊登的文章,我都翻閱過,雖然其中不乏有引發爭議的觀點,但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還是頗有可取之處的。然而,這位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其存在的問題,真是個人才啊。”
他轉頭對梁漱溟說:“壽銘,在我們幾個人當中,你對文言文的掌握最為深厚。依你看,這位作者指出的錯誤是否準確?”
在座的五人中,梁漱溟雖是最年輕的,生於1893年,比胡適之還要小上兩歲,兩人都是“90後”,另外三人則更大一些,都是“80”後,但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他雖然是幾人中年紀最小的,但是對於華夏古典文化的鑽研卻最是深入。他把孔子、孟子、王陽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學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學”糅合在一起,開創了新的儒學思想。
梁漱溟沉吟片刻,然後緩緩開口說道:“據我觀之,這篇文章必是國學深厚之輩所寫,這種咬文嚼字的功夫最是考驗一個人的古文功底,就像是問你‘回’字有幾種寫法一樣,不是深研古文之人,是無法回答出來的,至少得達到辜湯生那個水平吧。他指出的幾處錯誤都相當精準,確實是原作者的失誤。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