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廢話,只能真心誠意講真正想要表達的事。只能裸露著靈魂生活著。看見遊過的魚群,會有人說出違心的話嗎?她身為一位作家所做的努力,也是以那樣的嚴密為軸心的。
因此,她的作品極其討厭曖昧。也正是因為這樣,她作品裡出場人物的心理以及細節的輪廓,都能得到讀者的首肯。這次《哀愁的預感》以文庫本出版之際,吉本芭娜娜做了很多潤色,也是為了抹去這部小說中的曖昧色彩。同時,這也好比一項作業,在初版刊行至今即將三年的時間裡,她把自己發現的東西慢慢加了進去。
彌生為了尋找阿姨雪野,坐在去盛岡的新幹線列車裡。謎團已經解開,彌生決定接受所有的人際關係。作者讓彌生這樣說:
在我內心裡發生的質變,恐怕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被身體慢慢吸收回去。啊!真的,“最好還是一無所知”之類的說法,根本就說不通。
我作為責任編輯要點明的,就是這個細節是後來加上的。在出校樣後加上去的這一小段,讓我感受到作家對於“生”的真實感受。我相信這個細節象徵著她達觀的姿態。
《哀愁的預感》是1988年夏季到秋季時創作的。當時,吉本芭娜娜曾經這麼說過:
“年輕時被具有能量的事物所吸引,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
她因為什麼緣故講出這樣的話來,我已經記不得了,只記得當時和她的朋友一起,我們三個人在哪條街上走著。奇怪的是,我清楚地記得,聽到她這麼說時,我眼前見到的是大樓的瓦礫和高聳入雲的吊車。
在以文庫本的形式出版時,我重新閱讀了這部小說,十分清晰地感受到她當時的精神狀態。身為作家,她應該是在作品中尋求一種奔跑感。發表《廚房》,創作《泡沫》、《聖域》,在《瑪利·克萊爾》[1]雜誌上開始連載《斑鶇》,並在接著創作《哀愁的預感》的時候,從一開始她就拒絕寫自己舊作的類似物,因此她對有能量的事物特別關注,她睜大眼睛追尋著能使自己產生奔跑感的力量源泉。吉本芭娜娜並不是因為年齡關係而特別想要表白自己,但從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窺見她意欲將當時24歲上五官所能感覺到的所有資訊全都投影在作品裡的企圖。
比如,《哀愁的預感》開頭是這樣的。
那是一幢獨門獨戶的老式房子,坐落在離車站相當遠的住宅區,地處一座大型公園的背後,所以一年四季都籠罩著粗獷的綠的氣息,譬如在雨停以後的時間裡,房子所在的整個街區彷彿全變成了森林,瀰漫著濃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