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了御賜陀羅經被的不白之冤。
其次是文彥博。文彥博累仕於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五十年間,身兼豪帥與良相,卻在耄耋之年,敗於和王安石、章惇不能相容的黨爭之中。
所謂“彥博真堪代鎮邊”還有一層潛臺詞在底下,也就是說:袁世凱除了以文彥博自擬之外,顯然也把陳筱石比作了狄青。當年文與狄分掌東、西二府,同執相權。文彥博基於不欲在主客觀形勢上造成狄青功高震主的聲勢,堅持讓狄青出鎮外藩。宋仁宗不能遠慮,只道:“狄青是忠臣。”文彥博則回應道:“太祖寧非周世宗之忠臣乎?”這話表面上憸薄,其實記憶體忠厚,為的就是讓君臣兩造皆不自處於嫌疑之地。
正因用心深沉磊落,文彥博也才會在答覆狄青的詢問時留下那句看似挑唆,實欲防患於未然的警語:“無它,朝廷疑爾。”淺見者當然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地懷疑文彥博有心屏擋狄青於中朝樞府之外,殊不知這樣減少猜疑摩擦,正是防微杜漸的君子之道。然而,狡謀之人卻正好利用這樣的語境來為難陳筱石。袁世凱的詩句說白了就是:“看看我這樣兒你就知道了:他們(按:指親貴朝廷)信不過你!”
狡謀之尤者,在於袁世凱非常清楚:陳筱石接到這兩首詩之後,是不可能張揚出去的。他自己當年手領光緒片紙之諭,卻拿到榮祿面前市恩,一夕之間摧毀了百日維新,也扼殺了光緒的生機。身為這樣一個在危疑動盪之際求生獵祿之徒,袁世凱太知道如何利用此一“不可告人的感動”——在他推想之中,能夠在滿朝才俊一空的情況之下,以敦謹擢升大吏的陳筱石只消有稍許積極進取的野心,便不難加以籠絡,成為他袁某在京中的一副耳目。袁世凱的“二楊”師爺,大約就是透過對詩中典實所繫的兩位宰輔之推崇和惋惜,對陳筱石故示無限的恭維和祝福。
袁世凱卻不知道,從《辛丑條約》簽訂、兩宮迴鑾之後開始,陳筱石已經注意到他玩弄權術的性格,《夢蕉亭雜記》裡就描述過,當李鴻章過世之後,袁世凱是怎樣為人做官的:“遂以疆吏遙執政權,一意結納近侍,津署電話房可直達京師大內總管太監處,凡宮中一言一動,頃刻傳於津沽。朝廷之喜怒威福,悉為所揣測迎合,流弊不可勝言。”
險詐人在敦厚人面前賣乖,竟未得逞——於是那詩句就顯得益發可笑起來。
□
這兩首七律裡面,其宛轉邃密的用意是一層,而其狡猾巧詐的動機是另一層,我像剝洋蔥似的一點一點推敲出來,覺得有一種在深深的隧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