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儘管在稽核結果反饋給投稿者時, 無論投稿者還是稽核者以及審稿建議都會公開,但在審稿過程中其實是完全匿名的。
投稿者不知道是哪個學術編輯負責稽核自己的論文,稽核者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稽核的是誰的論文, 又要不要給那個掛了名的可能認識的“通訊作者”面子,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審稿的公平度。
今晚的審稿本就是臨時起意, 又喝了點酒,gilbert便順著自己的想法點開了那本應過段時間才會被稽核的論文。
“周氏猜測”在數學界還是挺受歡迎的, 被稱說是非常“具有數學美的式子”,至於影響力則既可以說大也可以說不大。
說它影響力可能大,是因為作為“世界七大難題”的“黎曼假設”同樣是與素數有關, 一旦“周氏猜測”被證明也就很可能推動“黎曼假設”研究進度的往前。又說它影響力不大,是因為單論“周氏猜測”本身, 其實倒也沒有那麼大的影響性, 尤其研究難度與意義的價效比遠低於數學界其他理論。
不過,無論影響力如何,這個猜測確實是被稱為了“世紀難題”。式子看起來不難, 簡單清爽,但硬生生從上個世紀起, 無數試著證明它的數學家都無功而返, 而即使是不認可這個猜測, 想要找出可以反駁的證據的人也同樣沒有進展。
作為sci期刊,《數學年刊》的學術編輯有很多個,各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也就能完美應對不同內容的投稿並給出權威的審稿建議。gilbert的研究方向是黎曼假設和梅森數,碰巧既關於素數,同時也是梅森素數的上一級,是更大一點的分類, 自然對華國這個猜測有所瞭解,甚至曾經也試著證明,只是無奈失敗。
他之所以自願做這個完全可以說是義務勞動的兼職,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論文。但坦白說,現如今投稿來的那些論文,雖然每期sci都有刊登,但其實質量遠遠不能達到他理想中真正的“sci”水平,即使創新也只是小角度,對於數學研究的推動作用並不大。
雖然gilbert也清楚,自己這就是太貪心了,怎麼可能每一次稽核論文都會看到那樣大膽又勇敢的人?
想要寫成一篇有質量的論文,查資料、做研究、組織語言……起碼要用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投入,而無論讀研、讀博還是留校任教,“科研成果”資料都很重要,在利益考慮下,又有幾個人會堅持於真正的學術鑽研又有幾十年如一日的恆心和勇氣?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