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這是向南剛剛刻好的紋飾?
他連忙將那個清末仿製的梅瓶小心地拿了起來,仔仔細細地端詳了起來。
定窯,是繼唐代邢窯而起,在邢窯的影響下,燒造白釉瓷的華夏北方的一個著名窯口,也屬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定窯原為民窯,北宋中後期開始燒造宮廷用瓷,其創燒於唐,極盛於北宋及金,終於元,以產白瓷著稱。
定窯的瓷胎特徵是胎質十分堅密精細,胎薄而顯輕,胎色白淨而略顯微黃。
無論白定還是各種彩色釉定,均是如此。
北宋早期採用正燒法,因而盤碗口沿多有釉。
中期以後盤碗採用覆燒法,為防口部粘釉,因此將施滿釉的盤碗在口沿處颳去一圈釉,露出胎骨,燒成後盤碗的口沿就有一圈露胎毛邊的“芒口”。
為了美觀,在一些高檔的盤碗口沿上,常鑲上金、銀、銅質的扣,所謂“金裝定器”。
這是定窯創燒的一個獨特的制瓷工藝特點。
仿品通常採用硬器將口沿敲毛,再塗以汙垢做舊,冒充“芒口”;或者在沒有“芒口”的盤碗口沿上也包上包口。
這隻清末仿製的宋代定窯刻花梅瓶,在工藝上比較精湛,通體施白釉,釉色柔和潔淨,白中閃黃。
肩部刻菊瓣紋一週,腹部刻纏枝蓮紋,下部刻上仰花紋,刻花清晰婉轉,深淺不一,蓮花簡潔典雅,線條流暢。
如果不是這隻刻花梅瓶足底上,有仿製者故意留下的落款,恐怕一般人一時之間也難以分辨真偽。
趙子和將手裡的刻花梅瓶緩緩地轉了一圈。
這梅瓶如今頸部以上部分已經碎裂了,中間部分也破了一個大洞,之前他就是將這個大洞用石膏配補上,讓向南用來練習雕刻紋飾。
此刻,已經凝固的白色石膏上面,出現了一條條深淺不一、曲線婉轉的纏枝蓮紋,竟和梅瓶原先破損處的紋飾完美地銜接在了一起。
如果從遠處看去,忽略石膏的白色,這瓶身上的紋飾,已經可以說是非常自然、完整了。
“這是他第一次在陶瓷上刻紋?”
趙子和甩了甩腦袋,忽然變得很沮喪。
這麼好的學生,這麼優秀的學生,居然被別人搶走了!
我摔!
……
“老孫,你這裡不錯嘛!”
劉其正看起來興致很高,在孫福民的辦公室裡四處走走看看,又來到窗戶邊,往外看了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