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侯晉仇,就是他的父親晉穆侯在討伐戎狄部落的一次戰役中打了敗仗,回來時正好夫人為他生了兒子,於是他就將這個兒子取名為仇。
同樣,有一次晉穆侯打了勝仗,回來時正好夫人又為他生了一個兒子,於是取名為成師。
還有以父親為帥時俘虜敵人主帥或將領後,為紀念此功勳,就以敵人主帥之名為兒子取名的。
如後來的魯國卿大夫叔孫得臣三個兒子就是以長狄部落三個被俘的首領僑如、豹、虺為名。
這個取名的五類習慣,到了現代,基本上大家都傾向於其中的一類了,即依義而取名。
曾經,在我們中國,還有過特殊時期紀念意義的依類而取名。
如孩子出生時,正好是建國前後,所以建國、勝利之類的名字便很多。
但慢慢的越來越少了,尤其是根據孩子出生時的樣子來取,那更是基本絕跡了。
畢竟,很少有人再為自己的孩子取一個叫寤生或黑臀、重耳之類的名。
現在孩子的名字,一個個都光鮮的很,意義非凡,甚是高大上。
關於取名字的學問,當然遠不止於此。
據說,魯桓公向申繻討教時,申繻還詳細講解了諸侯國君為兒子取名的禁忌。
如取名不可用本國國名,不用官名,不用山川名,不用疾病名,不用牲畜名,不用器物禮品名。
為什麼呢?
因為這涉及到避諱的問題。
根據周禮,象諸侯國君這樣的大人物死了以後,就成了神明。
而神明是需要恭敬對待的,需要虔誠事奉,不能在一個死後成了神明還直呼其名,這是大不敬。
所以,諸侯國君的子孫後代,是不直接稱呼其祖上之名的。
那要稱呼什麼呢?
應稱其諡號。
如周武王,大周王朝的子民,在當時絕對不可能有人稱呼他為姬發的,而是尊稱武王。
這個武,就是其諡號。
正因為如此,所以如果一個人以國為名的話,那當他死後,豈不是不能稱這個名了?
想想看,這相當於不能稱這個國名,那豈不是辱沒了先人建國的功績?
同樣道理,如果以官為名,則這個官名就要被廢除了。
春秋史上,還真有幾個因此而不再設定相關官職的。
如晉僖公因為名為司徒,害得從此晉國便廢止了這個三公之一的官名,以後一律以中軍元帥代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