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和調有不免也。宋桓司馬有寶珠,抵
罪出亡。王使人間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無得,魚死焉。此言禍福之相及也。紂為不善於商,而禍充天地,和調何益?
張毅好恭,門閭帷薄聚居眾無不趨,輿隸姻*小童無不敬,以定其身。不終其壽,內熱而死。單豹好術,離俗棄塵,不食谷實,不衣芮溫,身處山林巖堀,以全其生。不盡其年,而虎食之。孔子行道而息,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馬。子貢請往說之,畢辭,野人不聽。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請往說之。”因謂野人曰:“子不耕於東海,吾不耕於西海也。吾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說,相謂曰:“說亦皆如此其辯也!獨如向之人?”解馬而與之。說如此其無方也而猶行,外物豈可必哉?
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見敬,愛人而不必見愛。敬愛人者,已也;見敬愛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必在己,無不遇矣。【解說】
本篇進一步發揮前幾篇“遇合無常”、“慎人”等思想,闡述了“外物不可必”、“君子必在己者”的見解。所謂“外物不可必”,是指外在事物沒有定則,千變萬化,同一行為或事物,在不同的外部條件下會引出不同的結果。對此,文中列舉大量事例進行論證。而所謂“必己”,即要執守和依賴自身修養。具體說來,就是“與時俱化”,“以禾(和)為量”,“物物而不物於物”,即順應自然,虛己待物,而不是執守“萬物之情”、“人倫之傳”。
本篇開頭兩節文字,與《莊子》中的《外物》、《山木》基本相同,全篇思想也屬道家一派,是以消極的態度處世待物的。【註釋】
①必:依憑,仗恃。
②龍逄(páng):又作“龍逢”,即關龍逢,傳說中夏時的賢臣,因諫桀而被殺。
③比干:紂的叔父,因屢諫紂王,被剖心而死。
④箕子:紂的叔伯,封於箕,所以稱“箕子”。紂荒淫無道,箕子屢諫不聽,又不肯出走“彰君之惡”,於是佯狂以避禍。狂:瘋癲。
⑤惡來:紂之諛臣,後被武王殺死。
⑥伍員流乎江:指伍子胥因勸諫吳王拒絕越國求和而被賜死後,吳王用皮口袋裝上他的屍體投入江中,使其順江而浮流。
⑦萇弘:又稱“萇叔”,周敬王的大夫,在晉卿內江中幫助範氏,後被周人殺死。傳說萇弘的血三年化為碧玉。
⑧孝己:殷王高宗之子,遭後母之難,憂苦而死。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