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書庫

第一章 隋煬帝 那個昏夜 (第1/4頁)

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的確,隋煬帝是自己把自己折騰死的。

除了在江都等死的那一年半載,隋煬帝在位十五年幾乎年年都在折騰,簡直一刻都不消停。不能說他做的事情都不該做,比如,開運河就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徵高麗則是從隋文帝到唐太宗的共同心願,而且直到唐高宗時代才算大功告成。就事論事,隋煬帝並無可指責。

可惜煬帝的每一次折騰都意味著人民的苦難。因為這位精力過人的皇帝不但好大喜功,而且急功近利,每項工程都是大幹快上,每次行動都是志在必得。於是執行命令的官員便只好把鞭子打在並非快馬的民工身上。當民眾的承受能力達到極限時,崩潰的就不僅是他們的心理。

帝王苦竭生靈力,大業沙崩固不難。[33]

隋之亡,即因為此。

顯然,問題並不在於隋煬帝幹了些什麼,而在於他幹得太快又太密集,結果自然是虐用民力。比如,營建洛陽時每個月用工二百萬人,十個月便是二千萬人次。但如果把工期延長到十年呢?或者不要與此同時又開運河又造龍舟又建行宮呢?民眾的負擔就沒那麼重,至少可以喘口氣。[34]

那麼,隋煬帝為什麼心急火燎?

通常的說法是為了及時行樂,可惜這種最能滿足小市民庸俗趣味和窺私心理的論調最不可取。試想,如果他開通運河只是為了到江南遊山玩水尋花問柳,那麼請問,巡突厥和徵高麗又作何解釋?嚐鮮嗎?獵奇嗎?

嚴肅的歷史學家當然不會跟酸腐文人一般見識,他們更傾向於認為:隋煬帝由於得位不正,因此更急於表現自己的雄才大略,迫不及待地希望早出成果,一氣呵成地完成宏圖大業,功追三皇,名超五帝。[35]

但,唐太宗也得位不正,為什麼並不急吼吼的?

解釋是:有隋煬帝為前車之鑑,因此唐太宗深知民心比政績更重要,也明白權力不可濫用。同樣,當唐太宗坐穩江山大權在握以後,各種慾望便都開始膨脹。他差一點殺掉直言不諱的魏徵,一意孤行地徵高麗,就是證明。

唐太宗和隋煬帝,不過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

那麼,他們當真得位不正嗎?

唐太宗肯定是。他是發動玄武門政變,殺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才奪得皇位的。儘管此案的真相由於唐人篡改歷史曲筆迴護而變得模糊不清,但唐太宗骨肉相殘,得位不正,恐怕是誰都無法翻過去的鐵案(詳見下一章)。

隋煬帝卻未必。

跟唐太宗一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春遲早晴[先婚] 火影:我的寫輪眼能鑲嵌無限寶石 柳念慈 農家喜事:潑皮相公太撩人 萌妻來襲:老公,抱一抱 重回九零高考後 回檔人生-妻子的備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