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我考到了,卻不給我錢,說用來交學費,我可以告家長嗎?」
題主的父母向題主承諾,只要考上985大學,就獎勵一萬塊錢,隨意題主支配。收到承諾的題主開始努力學習,並開心地規劃拿到一萬塊之後做些什麼:想買一個打遊戲更流暢的手機,想吃喝玩樂,同時也想買點理財……
高考結束,題主確實考上了985,但這時候父母轉變了態度:他們認為,題主平時就喜歡亂花錢(題主不認為自己亂花錢),因此,雖然一萬塊照常給,但不會一次性交給題主隨意支配,而是以學費的方式提供。
憤怒的題主認為:父母傷害了自己的信任,想要不花一分錢,白得一個優秀的兒子。要麼就別給,給了就說到做到讓自己用。
於是上網提問:自己是不是可以起訴家長,拿回自己該有的一萬塊錢?
這件事在網上釋出後引起了軒然大波,網友的觀點分大致為了兩個種類:
「孩子有錯」:小孩解決問題的方式居然就是撒潑打滾,甚至謾罵父母,這孩子不知道感恩。
「父母有錯」:曾子殺豬古已有之,聖人尚且知道,對孩子應該說到做到、言傳身教,言而無信的父母,自然會養出冷酷無情的孩子。
兩個觀點有錯麼?站在各自的角度都有道理。
但這兩個觀點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情理上沒有問題,但在現實操作中,缺乏可實操的參考方案。
咱們站在「溝通方法」的角度重新覆盤一下:
孩子的訴求:希望父母如願交給自己一萬塊,並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支配。
父母的訴求:不介意給孩子錢,但害怕孩子養成糟糕的消費習慣。
這麼一整理的話會發現:其實,「該不該給孩子一萬塊錢」並不是雙方爭論的核心矛盾。會讓雙方產生分歧的一個關鍵點在於「如何支配大額金錢」,也就是消費觀的塑造。
誠然,父母選擇違背約定,是一件傷害孩子信任的錯誤決定。
但是客觀地說:作為小孩,就算拿到了父母贈與的金錢,真的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隨意揮霍,僅僅是因為父母答應了「自己想怎麼用就怎麼用」?
更深入一點想:只要是自己的東西,就可以隨意支配,而且其他人不得提出反對意見,這是健康的、對自己的成長由利的消費觀麼?
很顯然不是。
父母擁有「言出必行」的責任,同時,也有:「監督孩子健康成長」的責任。從這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