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
司農令周如植向他彙報起了今秋棉花的採摘情況:
“……棉花種植總共六十萬畝。”
這主要是來自租賃了春耕地塊的百姓們每五畝地必須種植一畝棉的政策,後來分來的流民們,因為只能種植一季,便沒在棉花種植上做任何要求。
除此之外,李洵還特意在種棉花的時候,撥了一萬士兵進行棉花種植,大概每人種了兩畝地,所以也有兩萬畝。
“籽棉平均畝產量一百斤,去籽後的皮棉產量約三十斤。總計一千八百萬斤。”
這畝產量,離現代社會的產棉大省X省動輒八百千斤的畝產量還是差得有點遠,甚至離如今西戎那邊一百五十斤的畝產量也還有距離。
總產量也就1.8萬噸,還比不過現代X省的百分之一。
不過,仔細想想,倒也正常。
這邊本就沒有西戎的氣候光照條件,而且歷史上棉花品種是經過幾次變遷的,如今這個科技水準,對應的還是產量比較低,品相也相對沒那麼好的棉花品種。在沒有化肥的情況下,產量本就不可能太高。
而且,一千八百萬斤目前對他來說也已經完全夠用了。
做成棉甲棉褲,一套大約用棉四斤左右,都可以做成好幾百萬套了。當然,不可能真的全部做成棉衣褲,還有做棉絮,織棉布等其他安排。
總之,每個兵冬季每年冬季可以發三套棉服進行日常換洗,再發一床八斤棉被禦寒。
除此之外,家境貧寒的百姓,尤其是老弱婦孺,也可以每人發一套過冬,再每戶發一床棉被。
冬天氣溫低,棉服洗了基本上沒法幹,要等到春夏再洗。為了衛生,內裡的裡衣也可以用棉布來做,一是柔軟,二是吸汗,經常換洗內衣會比現在更好。
除了自用,這麼多棉花還可以織布賣到南邊去,從西戎傳進來的棉布,如今在中原地區還屬於稀有的奢侈品。不趁著稀缺賺一筆錢,就枉費他發動全民種棉花了。
如此零零總總算下來,就需要建幾家規模非常大的棉加工廠。
對此,他早有規劃,決定一共建兩家廠,小的一家建在燎原,大的一家建在河原。
如此安排,一方面是因為河原的耕地最多,棉產量也是最多的,另一方,卻是對河原經濟的扶持政策。畢竟沒什麼比大型企業更能帶動當地就業與經濟發展的了。
河原在被他收復的這一年時間裡,基本上都是屬於邊城一樣的存在。
百姓和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