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書庫

第五章 大洗牌 錯失良機 (第2/4頁)

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後來興起的印度教卻顯然沒有這個興趣。他們跟猶太教一樣,更願意堅持自己的民族性,甚至階級性。這個新的綜合體雖然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部分教義,本質上卻仍屬婆羅門。三位偉大的神——梵天(Brahmā,梵文,下同)、毗溼奴(Visnu)和溼婆(Siva)分別作為世界的創造者、保護者和破壞者共存於頂級,然後繁衍出眾多的神。

這是符合印度國情的。等級森嚴符合種姓制度,多神崇拜符合多元文化,因此很快就佔了上風。無法回到祖國的佛教只好繼續遠行,到異國他鄉去尋找出路。

幸運的是,他們來到了中國。

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不但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還是宗教的真空地帶。何況佛教來得正是時候。沒過多久,中國就像印度一樣陷入長時間的動亂和分裂,此為天時;傳播路線主要經由少數民族居住的西域,此為地利;北方胡人視其為同類,南方士族視其為知音,此為人和。

這就不但能落地生根,還能做轉口貿易。

當然,這裡面其實存在問題:中華和印度兩大文明畢竟異質,就像希臘和希伯來。好在文明史上並不乏此類奇怪的組合,比如羅馬教皇與法蘭克人的聯盟。可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政治如此,文化亦然。

何況佛教與中華文明並非沒有相通之處。實際上從宗教的角度看,文明無非四種:一神、多神、泛神、無神。多神教很難有世界性,最典型的就是印度教。一神教雖然有可能走向世界,但前提條件是:新皈依者表面上多神崇拜,實質上是泛神論者,原本並沒有堅定的信仰,比如埃及人、突厥人和蒙古人。當然,如果他們之前已有一神傾向,也不妨順水推舟地改宗更為純粹的一神教,比如波斯人。

佛教和華人的態度卻是模稜兩可含糊其詞的。你可以說他們無神,因為佛陀和祖宗都是人,不是神。同樣,也不妨稱其為多神和泛神,因為這些崇拜物件具有神性,能夠賜福於子孫後代和芸芸眾生。正是這種不確定,使雙方都有了各自表述的空間和餘地,難怪能夠共建文明。

文明的混血勢必產生巨大的能量,大唐也因此具有了毋庸置疑的世界性。事實上,從中國傳播到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的佛教,是作為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跟儒家學說等等一起漂洋過海的,這裡面當然也有禪宗一份功勞。

但,禪宗也讓我們錯失良機。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冉瑜子辰 千秋 我願與君絕 好孕宿主她一胞多胎走上人生巔峰 福星高照:倒黴鬼在神界做福神 異界武神 我這個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