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個人表演,無疑會使他成為軍營裡的熱門話題。或許他的領袖氣質、偶像效應,就是透過這樣的傳奇表現為大家認可的吧。建安五年,孫策遇刺身亡,此後,太史慈就幾乎從歷史記載裡消失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孫策之死,太史慈作何反應並無記載,當時的人也未必知曉,但不管他怎麼想,人們是有理由對他不放心的:他對孫策的忠誠,與其說是“君臣之道”,不如說是“朋友之信”,他生命中的最後幾年,是在寂寂無聞中度過的。建安十一年,四十一歲的太史慈病逝。吳書曰:“慈臨亡,嘆息曰:‘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這句話在《三國演義》中,被改為“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畢竟“以昇天子之階”云云太容易叫人浮想聯翩了——莫非這個義薄雲天的太史子義想當皇帝?這倒不大可能,太史慈從未表現過這種野心。但是這句話卻可能是他命運的最好說明:什麼人能夠“帶七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呢?除了皇帝,只有勳臣。
而這對於他來說,未免過於遙遠了,他有匡扶天下的雄心壯志,卻只能聽命於一個軍閥,一句話:他不甘心。而且,並不在乎將這種不甘心表現出來,太史慈死後,史書記載孫權的反應是“甚悼惜之”,卻沒有像記載很多將領的後事那樣,對給與他怎樣的哀榮、其部曲是否保留做個交代。
太史慈這一生,既可以說豪俠仗義、不負平生,也可以說才未盡用、壯志難酬。原因可能就在於:他的信念,相對於那個時代而言過於奢侈了——每個大大小小的主子都承認:忠義是個好東西——但必須是對我忠、對我義。太史慈的問題,就是他的忠義“太大”了,大到了任何主子都無法駕馭、無法放心的地步。
喜歡史事講將1三國明請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史事講將1三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