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利益都繫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思路。
話說,騙人網貸透支消費算個鬼的「消費主義」,我這樣設想把消費與投資完全重合才是真正的「消費主義」……
注意!這個跟蘇聯解體前搞的每一個國民都持股不一樣。
那就是修正主義到家了,等同於全民私有(而且是平均主義私有)。
也不同於我國之前的國有制企業(那個比較條塊分割),我這個是宏觀上的行業交叉投資持股,具體到個人,大家都還是勞動者,無產階級,不具體佔有生產資料。
只不過是以交叉投資持股方式保證各個行業都能從國民(社會)經濟發展中獲利(穩賺不賠)。姑且算是「宏觀盈利法」而非「賬房經濟學的微觀盈利法」。
特別提示!上述觀點極其倉促!極不嚴謹!之所以提出來,不是說非要按照這麼搞,而僅僅是為了刺激大家開闊思路,不去鑽各種凱恩斯主義、羅斯福新政和MAGA的牛角尖。
理由如下:
長遠來看,生產力是一定會也一定要發展進步的,這必然會帶來效率的提高和勞動力的過剩(如自動化,智慧化)。這是整個人類社會的客觀規律,跟姓資姓社無關。
基於經典的三大產業分類,主流的,通常的解決辦法是勞動力的分流與轉移,尤其是向第三產業(主要是服務業)轉移。美國不就老是吹牛嘛,一百萬人種田,養活剩下來幾億人唱,跳,rap,籃球。但是,這條路也越來越難走。
其一,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自動化,智慧化的發展(這是第一和第二次產業革命時還達不到的),使得服務業的勞動力都被擠壓出來了,比如,無人機,無人車的推廣,未來搞不好就會擠掉快遞小哥的飯碗。啥?你說勞動力轉移到設計,製造,操作,維護無人機,無人車?可惜,新創造的崗位未必與擠掉的就業機會等量代換,科技的發展往往是以需要少量勞動力的高階取代耗費更多勞動力的低端,興許,人家擠掉1000個快遞小哥的同時,只提供100個新的運維崗位呢?剩下的900個怎麼辦?怪他們不努力?
其二,第三產業的畸形旺盛會反過來擠壓第一,第二產業,可能導致脫實向虛(這點不需要展開講,大家都懂)。
所以,傳統的「轉移法」越來越面臨「耐藥性」。管你凱恩斯主義也好,羅斯福新政也好,MAGA也好,全球(包括中國在內)經濟增速放緩,消費需求(尤其是居民生活消費)還不夠旺是客觀事實。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