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汪劍釗
關於死亡的沉思是俄羅斯文學一個極為重要的主題,托爾斯泰在一部哲理性隨筆集《生活之路》中如是宣稱:“銘記死亡將有助於靈魂的生活。”在他看來,人如果忘卻了死亡便等同於動物,而只要時刻意識到死的存在,也就接近於神聖。這位文學巨匠以自身的睿智賦予死亡以積極的含義,提請人們熱愛生命,自覺地生活在至善至性中,才能最終帶著一顆純潔的靈魂去面對上帝。因為,“只有真切地想象到你正處在死亡的前夜,你就肯定不會狡詐,不會欺騙,不會撒謊,不會指責、謾罵、仇視他人,不會搶奪他人的東西。在死亡的前夜所能做的只不過是最簡單的善事:幫助和安慰別人,對別人待之以愛。而這些事永遠都是最需要而最快樂的事”。這段話令人想起中國的一句俗語,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雖說後者在《論語》中的原意在釋緩曾子與孟敬子相互的齟齬,但也揭示了死亡對人的警示。
在那本隨筆集中,托爾斯泰進一步闡述道:“在人死去的那一刻,點燃著一支蠟燭,在這燭光下他曾讀過一本充滿了焦慮、欺騙、苦澀和罪惡的書,此刻這蠟燭爆發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明亮的光,把以前隱沒在黑暗中的一切都照亮給他看,然後噼啪響過,閃動了一下,便歸於永久的寂滅。”這種對生死的參悟也不可避免地貫穿在作家同時期的小說創作中,它們的真義便也程度不同地滲透在本書收入的三個中篇小說中。《伊凡·伊里奇之死》曾被選入美國麥克米倫圖書公司出版的《世界小說一百篇》,被西方各大學文學系當作教材。小說刻畫了一個虛度年華的小官吏形象。小說第二節的開端,作者如是界定他的主人公:“伊凡·伊里奇過去的生活經歷是最普通、最平常,但也是最可怕的。”這句話堪稱整部小說的題旨所在。伊凡的一生被認定為“最普通”和“最平常”,這非常容易為讀者所理解。但為什麼要說“最可怕”呢?托爾斯泰在此寓藏了深意,它意味的是潛伏在日常生活中的鄙俗與麻木,那種隨波逐流的放縱與不負責任,以及如同“蒼蠅愛光”的趨炎附勢。伊凡的生命一直被平庸和虛偽所籠罩,循規蹈矩,恪盡職守,唯上命是從,始終踩著他人的足跡前進。小說中,作者也暗示他曾經受到自由主義思想的薰陶,但只是淺嘗輒止了。另外,在成長的過程中,他也幹過一些卑鄙、下作的事情,但獲悉那些位高權重的人也有類似的行徑且不以為是“壞的”,也就放棄了懺悔,心安理得地在既有“軌道”上前行。如果沒有一場意外的疾病和最終的死亡,伊凡可能就會平淡而無為地度過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