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表達、傾聽、尋找共鳴,最終實現共贏。
讓單向的輸出變成雙向的流動,對方意識到自己的意志被尊重了,自然願意去溝通問題,一起去解決問題。
言語上的合作勢必會促成行動上的合作,對人際交往的幫助是非常巨大的。
理解了溝通必要的三元素之後,我們接下來,就可以繼續討論一下「行動層面」的問題了:我們該如何培養出溝通思維習慣,而非單向輸出的思維習慣?
在這裡提供一個認知上的建議:把對溝通的認知,從「達到自己目的的技巧」,改成「爭取雙向妥協的手段」。打從一開始,就告訴自己,在決定溝通的一瞬間,我一定是需要有所退讓的。
相信大家在網上看過不少故事:一個原本自己不佔優勢的情況,透過當事人的一張巧嘴,化劣勢為優勢,達到自己的目的不說,還有不少好處。
這確實是頗有誘惑力的,相關的例子也的確不少。畢竟,誰不希望自己可以擁有轉變局勢的能力呢?
但我們必須分清楚一個區別:「溝通中存在說服行為」並不等於「透過溝通,一定可以說服別人」。
說服和溝通,本質上並不是一回事。
說服當然需要溝通,不過,說服可以是「單向輸出」,如果你的方案足夠好、方法足夠到位,那麼完全可以讓對方接受你的看法。這個在《戰國策》裡有許多例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看。
溝通,則是一個雙向的、流動的過程。或許在某個情境下,存在「誰贏了誰」「誰說服了誰」的情況,但長期觀察的話,雙方一定是你來我往、相互妥協的平衡的關係,否則的話,也不叫溝通了。
不信的朋友,想想童年時期,父母拉著你「促膝談心」,卻完全不考慮你的意志,以批評、命令居多的「溝通」,你們真的認為那是溝通麼?真的希望按照他們的做法做事麼?
因此,「溝通後,對方覺得你說得很好很對,決定按照你的做法做事」並不是最終的目的,只是一個暫時的、相對理想的情況。
而真正大多數的情況是:那些對方完全願意按照你的打算/完全不打算考慮你的意見的,你們根本不需要透過溝通解決,真的需要溝通的時候,即意味著你要透過自己的一些退讓去更換對方的一些退讓。
我們渴望溝通的時候,需要同時進行思考:
我們的訴求是什麼?
對方的訴求是什麼?
我們的訴求是否有共同點?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