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韓信領軍由漢中反攻關中成功,是劉邦集團突破封鎖,由困頓走向發展,由沉淪走向光明的關鍵一步。沒有這一戰的成功,劉邦集團將被困死在蜀漢地區,在富饒而封閉的天府之國中被消磨殆盡,從此以後,中國歷史上怕是不會有漢帝國,也不會有《大風歌》,而是多了一位蜀王劉邦,多了一首《蜀中樂,不思歸》。
在中國軍事史上,韓信由漢中還定關中,是唯一的一次成功戰例。四百年後,諸葛亮五次由漢中北伐,試圖重演當年的歷史,無一不以失敗告終。這也從反面印證了韓信用兵的巧妙和這場戰事的不易,不可不謂是軍事史上的奇蹟。韓信在漢軍將士中巨大的威信,也由此建立起來。
不過,還定關中這場戰爭,具體是如何展開的,由於史書的簡略缺漏,我們基本上是不瞭解的。特別是對於奪取這場戰爭勝利的關鍵,也就是韓信是如何指揮漢軍跨越秦嶺天險,突破章邯的封鎖堵截,大舉進入關中的這件事情,更是歷史之謎。《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平定關中的整個戰事,只用了68個字,“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又覆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東至咸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將略定隴西、北地、上郡”。其中,由漢中越秦嶺進入關中的緊要大事,竟然只有四個字,“從故道還”。惜墨如金的表象後面,盡是無可奈何的歷史缺環。
當真相沉默不語的時候,流言蜚語應運而生。當歷史學家畏縮不前的時候,說書人挺身而出。元代無名氏在戲曲《暗度陳倉》中讓韓信唱道:“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這一曲唱詞下來,歷史為之改觀變色。從此以後,韓信“出故道還”的歷史,被唱成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歷史,爾後更被總結成了三十六計的第八計,成了漢語中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
謊言重複百遍,就被當成真話。明修棧道,主事者是樊噲,地點在褒斜道。如今去漢中,留壩褒斜道旁有樊河,河上有樊河鐵索橋,相傳為樊噲修棧道時所建,橋旁有“新建樊河鐵索橋碑”,清道光十五年(1835)所立。真是人證物證俱在,不過都是明清以來,附會流言修建的觀光建築。
有關韓信“從故道還”的解釋,除了《史記》的簡略記載以外,最早的史料是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的石碑《漢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碑文為當時的漢中太守王升所撰,現藏漢中博物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