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代之時已成水火。一般來講如果是彼此兩國的國民之間彼此相遇,而又感覺合得來時,就不該談論歷史,否則就有談崩的危險,引得不歡而散。
這就好比法國人和德國人之間最好別談歷史是一個道理。
言辭漂亮,卻有些口無遮攔,大概是有些文青吧,也並非是什麼大問題——這就是端木賜對這位副校長的印象。
端木賜想了想,回道,“伊藤博文固然是有識之士,以一藩州武士而變維新之臣,其才、其識、其遇,皆為百年前我東方之罕有之人傑。然我國也並非無此等人物,竊以為如北洋大臣李鴻章者,似可與伊藤博文一較長短。”
副校長點點頭,“我曾讀過伊藤博文的傳記,其中他對貴國李鴻章的評價甚高啊!被其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哪怕是評判我日本諸士大夫,伊藤博文也未曾有過此等評語。”
端木賜嘆道,“當戎馬壓境之際,為忍氣吞聲之言,旁觀者尤為酸心,況鴻章身歷其境者?後人毀謗之言甚多,均以近代之屈辱而歸咎於李鴻章一人之身,實在是有失公允。若非得益於李鴻章斡旋有力,中國早已被列強分割殆盡,國家尚且不能保有,焉有後來再造玄黃之機?”
副校長笑道,“中國人對於李鴻章的普遍看法我也略知一二,目之為奸臣,視之為罪人,負秦檜之罵名,行諸葛之大計。反倒是與其同時代的洋人和國人對他的評價頗高,幾乎等同於普魯士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不得不說,李的確是一個優秀的輔弼之臣,奈何生不逢時。”
“是啊”,端木賜微微一嘆,“如果轉變境遇,伊藤博文在中國乾的不會比李鴻章好,李鴻章在日本未必會比伊藤博文做得差!”
兩人坐在亭下,計較古今豪傑,侃侃而談,頗有些“煮酒論英雄”的意思,可惜這裡沒有酒,只有幾位聽眾。
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裡,端木賜結交的歷史名人著實不少,但他的確與李鴻章沒有過深交,但這卻並不妨礙他對李鴻章做一些公允的評價,畢竟他也是從那個風雨飄搖,神州陸沉的時代裡走過來的。
在那個民族幾乎陷於沉淪的時代裡,李鴻章有功有過,然而在這艘古老的船幾乎就要沉沒之時,是他一次又一次地擔當船匠,讓這艘船不至速地沉沒。“治弱國如修壞室”,李鴻章一輩子都在當這間名為大清的“壞室”的裱糊匠。
所以“裱糊匠”一死,“房子”就塌了。
這個話題對於中國人來說太過沉重,副校長是個文青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